2023年第30卷第1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RNA N7-甲基鸟苷甲基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钱永美,徐克
    2023, 30(12):1035-10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01
    [摘要](108) [HTML](0) [PDF 1.16 M](220)
    摘要:
    N7-甲基鸟苷(m7G)是表观遗传学调控过程中最常见的RNA 修饰之一,在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 (tRNA)、miRNA 等多种RNA分子的加工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迁移等多种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7G甲基化修饰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异常的m7G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癌基因和抑制基因的表达促进或抑制多种肿瘤的进展,m7G甲基化修饰及其调控因子可能是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就m7G甲基化修饰的最新研究进展、检测方法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评述。
    2  cRGD 修饰负载锌的枝状介孔硅载体递送双硫仑靶向杀伤结直肠癌CT26细胞
    杨阳,朱烨飞,王欣月,高洁,张扬
    2023, 30(12):1043-105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02
    [摘要](42) [HTML](0) [PDF 8.64 M](139)
    摘要:
    目的:制备一种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cRGD)修饰、Zn2+掺杂并负载双硫仑(DSF)的树枝状介孔硅纳米颗粒,初步研究其对结直肠癌CT26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采用水热合成法将Zn2+锚定在树枝状介孔硅纳米颗粒的骨架中,再将DSF 负载在介孔孔道中,偶联靶向配体cRGD 到纳米颗粒的表面,得到具有靶向功能的纳米颗粒DSF@Zn-DMSN-cRGD。采用透射电镜(TEM)检测DSF@Zn-DMSN-cRGD 的表面形貌,通过能谱面扫得到元素映射图验证其中的元素分布,通过激光粒度仪检测其粒径与电位变化,使用红外光谱仪检测表面主要化学键。通过TEM观察载体Zn-DMSN 在pH6.5和pH7.4的模拟体液中共培养后的形态,采用细胞摄取实验检测cRGD 修饰的Zn-DMSN 靶向CT26 细胞的能力,采用CCK-8法、Calcein-AM/PI 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SF@Zn-DMSN-cRGD 对CT26 细胞的杀伤能力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TEM 观察表明DSF@Zn-DMSN-cRGD 表面具有多孔径,元素映射结果显示Zn元素和DSF成功负载在纳米颗粒表面,红外光谱仪检测结果表明cRGD成功偶联在DSF@Zn-DMSN 介孔硅复合载体的表面,电位粒径结果显示粒径较未偶联cRGD 前稍大,电位明显增加(P<0.000 1),TEM观察发现Zn-DMSN 在微酸性环境中其骨架崩解明显增多,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经cRGD修饰后的Zn-DMSN 被CT26 细胞内吞的效率显著增加(P<0.05)。CCK-8法、Calcein-AM/PI 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说明DSF@Zn-DMSN-cRGD 能够高效杀伤CT26细胞(均P<0.000 1)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均P<0.000 1),而对正常地肠上皮细胞NCM460 无明显损伤。结论:成功合成了一种掺杂锌、负载DSF并偶联cRGD的纳米颗粒DSF@Zn-DMSN-cRGD,其载体Zn-DMSN骨架具有良好的pH降解性,其中的cRGD能促进纳米颗粒被CT26 细胞靶向内吞;在体外实验中,Zn-DMSN-cRGD 能够对结直肠癌CT26 细胞产生强烈的靶向细胞毒性。
    3  METTL3修饰的RNASEH1-AS1通过BUD13/ANXA2/Wnt/β-catenin 轴调控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庄盛威,吴志荣,张秀萍,黄哲昆,张勇
    2023, 30(12):1051-106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03
    [摘要](49) [HTML](0) [PDF 7.66 M](120)
    摘要:
    目的:探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TL3)修饰的RNASEH1-AS1 通过BUD13/膜联蛋白A2/ Wnt/β-连环蛋白(BUD13/ANXA2/Wnt/β-catenin)轴调控结直肠癌细胞 SW480 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2 年6 月至2022 年1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手术治疗的24例CRC患者,收集患者的CRC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用qPCR法检测其中METTL3、RNASEH1-AS1、BUD13、ANXA2、β-catenin、GSK-3β mRNA的表达,用Pearson法分析CRC 组织中RNASEH1-AS1表达分别与METTL3和BUD13 表达的相关性。常规培养结直肠癌细胞SW480,分为sh-NC 组、sh-RNASEH1-AS1组、NC 组、 sh-METTL 组 、si-NC 组、si-BUD13 组、sh-RNASEH1-AS1+pc-NC 组、sh-RNASEH1-AS1+pc-ANXA2 组、sh-METTL+pc-NC 组、 sh-METTL+pc-ASEH1-AS1组,用Lipofectamine? 2000 转染试剂将sh-NC、sh-RNASEH1-AS1、sh-NC、sh-METTL、si-NC、si-BUD13 、sh-RNASEH1-AS1+pc-NC 、sh-RNASEH1-AS1+pc-ANXA2 、sh-METTL+pc-NC 、sh-METTL+pc-ASEH1-AS1 分别转染 SW480细胞,用qPCR 法检测后SW480 细胞中METTL3、RNASEH1-AS1、BUD13、ANXA2 的表达,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SW480 细胞的增殖能力,FCM术检测转染后各组SW480 细胞的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SW480 细胞的迁移能力,WB法检测转染后各组SW480 细胞中ANXA2、β-catenin、p-β-catenin、GSK-3β、p-GSK-3β、c-Myc、cyclinD1 蛋白表达,RNA免疫沉淀(RIP)法检测RNASEH1-AS1与BUD1、BUD1与ANXA2的靶向关系。结果:数据库CRC数据分析和中国人CRC组织和癌旁组织的qPCR 法检测结果均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CRC 组织中METTL3、RNASEH1-AS1、BUD13、ANXA2、β-catenin、GSK-3β 均呈明显高表达(均P<0.01),且RNASEH1-AS1 表达与METTL3(r=0.698,P<0.01)、BUD13(r=0.784,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在结直肠癌各细胞中METTL3、RNASEH1-AS1、BUD13、ANXA2 mRNA均呈高表达(均P<0.05);敲减RNASEH1-AS1或METTL3后SW480 细胞中RNASEH1-AS1、BUD13、ANXA2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而过表达RNASEH1-AS1后上述分子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敲减RNASEH1-AS1 或METTL3 可抑制SW480 的增殖、迁移和p-β-catenin、p-GSK-3β、c-Myc、 cyclinD1蛋白的表达,促进其凋亡(均P<0.05),而过表达RNASEH1-AS1 则可促进SW480 增殖、迁移和p-β-catenin、p-GSK-3β、c-Myc、cyclinD1蛋白的表达和抑制其凋亡(均P<0.05);RNASEH1-AS1通过招募BUD13靶向促进ANXA2的表达(均P<0.05);过表达ANXA2 可部分逆转敲减RNASEH1-AS1 对SW480 细胞的影响(均P<0.05)。结论:METTL3 修饰的RNASEH1-AS1 通过BUD13/ANXA2/Wnt/β-catenin轴调控SW480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4  甘草查尔酮B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王琳琳,曹露,杨洪川,王凤泽,吴开祥
    2023, 30(12):1061-106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04
    [摘要](47) [HTML](0) [PDF 2.72 M](145)
    摘要:
    目的:探讨甘草查尔酮B(LCB)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MDA-MB-231 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MDA-MB-231 细胞,用不同浓度LCB 处理后,采用CCK-8法、免疫荧光法、FCM 和WB法分别检测MDA-MB-231 细胞的增殖活力、细胞核内DNA双链断裂标志物γ-H2AX的表达,以及细胞周期和周期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内质网应激信号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LCB能显著抑制乳腺癌MDA-MB-231 细胞的增殖活力(P<0.05),使γ-H2AX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G2/M 和S 期的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MAPK 家族主要成员细胞外调节激酶1/2(ERK1/2)和p38MAP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上调(均P<0.05),还使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蛋白Bip、ATF4和CHOP 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5)。结论: LCB 能够显著抑制MDA-MB-231 细胞的增殖活力、诱导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于G2/M 和S期,LCB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激活MAPK和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相关。
    5  miR-4465 通过靶向下调HMGA1的表达抑制肝细胞癌Hep3B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张博超,马思源,朱萍,赵晓晓,王成,刘静文,蒋平,浦春
    2023, 30(12):1066-107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05
    [摘要](43) [HTML](0) [PDF 6.08 M](132)
    摘要:
    目的:探讨miR-4465 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对肝细胞癌 Hep3B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 年5 月至2021 年9 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的16 对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采用qPCR 分析miR-4465 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ep3B、Huh7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465 与HMGA1的调控关系。按转染物的不同将 Hep3B 细胞分为 mimics-NC 组 、miR-4465-mimics 组、inhibitor-NC 组、miR-4465 inhibitor组、si-NC 组、si-HMGA1 组;另外分组转染mimics-NC+pcDNA-NC、miR-4465 mimics+pcDNA-NC 和miR-4465 mimics+pcDNA-HMGA1进行回复实验。采用qPCR和WB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MGA1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Transwell 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miR-4465 在肝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细胞(P<0.05或P<0.001)。转染48 h后,过表达miR-4465 的Hep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P<0.01或P<0.001);敲低miR-4465 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升高(P<0.05、 P<0.01或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了HMGA1-3'UTR 与miR-4465 的靶向结合关系,miR-4465 可以靶向下调HMGA1 mRNA 和蛋白质的表达(均P<0.01)。过表达HMGA1 能部分逆转过表达 miR-4465 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及HMGA1 表达的抑制作用(均P<0.05)。结论:miR-4465 通过靶向下调HMGA1 在肝细胞癌Hep3B 细胞中的表达,从而抑制Hep3B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6  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A对肝细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姚梦琳,王如画,崔小萌,陈昳菲,郭丹,和水祥,李雅睿
    2023, 30(12):1074-10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06
    [摘要](36) [HTML](0) [PDF 7.28 M](144)
    摘要:
    目的:探究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A(SNRP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HCC 细胞HepG2 和Hep3B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数据库分析SNRPA在泛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HCC 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常规培养HepG2 和Hep3B 细胞,将si-NC ,si-SNRPA#1、si-SNRPA#2转染HepG2 和Hep3B 细胞,实验分为si-NC 组、 si-SNRPA#1 组和si-SNRPA#2 组;将SNRPA-vector 和SNRPA-oe 载体转染LO2 细胞,分为SNRPA-vector 组和SNRPA-oe 组。 qPCR法检测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以及转染各组HepG2和Hep3B细胞中SNRPA mRNA的表达,MTT法、Transwell 法和WB法分别检测转染后各组HepG2 和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数据库分析显示,SNRPA mRNA在多数肿瘤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均P<0.001)且与病理分期有关联(P<0.05或P<0.01)。SNRPA在HCC组织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P<0.05 或P<0.01),且与HCC患者的预后有关联(P<0.01)。敲减SNRPA表达明显抑制HepG2 和Hep3B细胞增殖(P<0.05或P<0.01)而过表达SNRPA则能促进LO2细胞增殖(P<0.01),敲减SNRPA表达明显抑制HepG2和Hep3B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1),明显促进E-cadherin 的表达上调(P<0.01),而抑制N-cadherin、vimentin 的表达(P<0.01)。结论: SNRPA在HCC组织及细胞中呈明显高表达,其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进而促进HepG2和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7  云南地区卵巢癌患者的基因同源重组缺陷状态和BRCA1/2基因突变频率及其临床意义
    蔡静静,刘馨,李卓颖,韩婷婷,郭银金,马露瑶,王晓雄,李鸿生,李权,杜亚茜,兰云意,沈绍聪,杨锐娇,吴顺先,刘俊熙,周永春
    2023, 30(12):1082-10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07
    [摘要](39) [HTML](0) [PDF 687.77 K](142)
    摘要:
    目的:采用基于中国人群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开发的同源重组缺陷(HRD)检测工具评估云南地区卵巢癌患者的HRD状态和BRCA1/2基因突变频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共纳入2021 年1月至2023 年5月间在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248 例,HRD状态采用基因组瘢痕评分法(GSS)(主要依据拷贝数的长度、类型、位置及基因组断片)或HRD评分法(杂合性缺失、端粒等位基因失衡及大片段移位等基因组不稳定事件的总和)进行评估,当组织样本的GSS≥50 分或HRD评分≥42 分者或检测到有害的BRCA1/2基因突变时HRD被定义为阳性。分析患者HRD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48 名卵巢癌患者中70.97%的患者HRD呈阳性,其中BRCA1/2基因突变率为30.65%。Ⅲ~Ⅵ期、高级别浆液腺癌的卵巢癌患者具有更高的HRD阳性率(均P<0.01),HRD评分更高的患者其合并其他基因突变的频率也越高(P<0.05)。HRD状态与卵巢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其他基因突变均有关联(均P<0.01)。结论:云南地区卵巢癌患者HRD阳性率较高,HRD阳性的卵巢癌患者可以从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治疗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8  铜死亡相关基因COX17 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沙巴海提·吾斯曼,伊娜,刘志琴,卢宛瑶,钟炫宇,孜尔蝶·奴合杰提,侯秋莲,刘玲
    2023, 30(12):1088-10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08
    [摘要](117) [HTML](0) [PDF 15.41 M](162)
    摘要:
    目的:探究铜死亡相关基因COX17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临床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多种数据库数据分析COX17 在人体正常组织和泛癌组织与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COX17 基因突变情况、COX17表达水平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COX17在浸润性乳腺癌中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在乳腺癌细胞中COX17基因遗传突变及甲基化情况、COX17差异共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构建COX17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功能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OX17蛋白在国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验证数据库分析结果。结果:COX17 mRNA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中且在多数癌组织中呈高表达,COX17蛋白在乳腺癌等癌组织中呈高表达,COX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影响乳腺癌等癌症患者的预后,COX17 基因在多种癌组织中突变频率高且其主要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扩增和深度缺失,COX17mRNA表达水平与多种肿瘤的肿瘤纯度和多种免疫细胞浸润存在相关性,COX17蛋白水平与乳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患者性别和年龄有关联。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证实在国人乳腺癌组织中COX17蛋白也呈高表达,COX17基因在乳腺癌中遗传突变和修饰特征分别是截断突变和启动子区高度甲基化。COX17蛋白与ATOX1等多种蛋白表达相关且构成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COX17在乳腺癌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氧化还原酶活性、蛋白翻译、氧化磷酸化及TNF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结论:COX17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呈高表达,且与癌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和患者预后相关,COX17是临床治疗乳腺癌的潜在靶点。
    9  益气活血汤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痛及癌因性疲乏
    徐珩,曾永蕾,郝皖荣,丁艳琪,夏克春,周先阳,马丽,吴勇,冷玉玲
    2023, 30(12):1099-11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09
    [摘要](41) [HTML](0) [PDF 758.57 K](146)
    摘要:
    目的:探究益气活血汤对恶性肿瘤患者癌痛及癌因性疲乏(CRF)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 年1月至2022 年12 月间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2 例确诊发生CRF的恶性肿瘤患者(气血亏虚证),采用随机数字表余数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止痛、止吐、化痰等对症治疗及健康、心理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汤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估,以积分变化评估中医临床疗效;采用修订版Piper 疲乏量表(RPFS)评估CRF的改善情况;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比较癌痛情况;检测患者外周血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评价凝血功能差异,检测患者肝、肾功能指标以评估益气活血汤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RPFS 评分、NRS评分及外周血FIB、D-D 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在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自汗、失眠健忘、手足麻木的证候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中医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PF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观察组行为、情感、感觉维度RPFS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CRF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RS评分及外周血FIB、D-D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肝功能、肾功能等明显异常,说明益气活血汤安全性良好。结论:益气活血汤可纠正气血亏虚之证,改善机体凝血功能,促进恶性肿瘤患者CRF及癌痛的减轻,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10  YAP/TAZ在肾细胞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懿人,王林辉,甘欣欣
    2023, 30(12):1105-11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10
    [摘要](73) [HTML](0) [PDF 559.53 K](122)
    摘要:
    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经手术治疗后仍有部分发生复发和转移,病死率高。因此,肾癌的早期诊断和晚期治疗成为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以YAP/TAZ为核心的Hippo 通路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YAP/TAZ通过直接调控肾癌细胞的转录活性、内源性竞争RNA(ceRNA)机制、促进血管形成、增强肾细胞铁死亡敏感性以及作为肾癌细胞中其他信号通路的转导枢纽等多种机制,促进肾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耐药;除此之外,YAP/TAZ在多种罕见的肾癌组织学亚型中起到指导分型和预测预后的作用。对于YAP/TAZ在肾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认识可为临床肾癌的早期诊断和晚期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放疗联合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的介入时机的研究进展
    陈焕,徐裕金
    2023, 30(12):1110-111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11
    [摘要](47) [HTML](0) [PDF 588.89 K](178)
    摘要:
    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治疗多采用放化疗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加入显著改善了其疗效。放疗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刺激肿瘤细胞自身抗原释放、增加抗原提呈等机制,与免疫治疗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基于放疗和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PACIFIC 研究的成功,一系列关于放疗联合ICI 的临床研究在NSCLC中相继展开,研究组合形式各异,对于最佳组合方案仍无定论。对于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的作用机制、介入时机和联合模式相关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的了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  外泌体中circRNA-miRNA-mRNA网络在胃癌发生发展及其治疗中的作用
    韩明,张梦圆,方盛泉
    2023, 30(12):1116-112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2.012
    [摘要](39) [HTML](0) [PDF 1.43 M](126)
    摘要:
    复杂的肿瘤微环境(TME)是导致胃癌高度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外泌体是多囊泡体和质膜融合后释放到体液中形成的纳米级生物囊泡,是TME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泌体携带的生物分子通过促进细胞间的信号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调控癌症的发生和转移。环状RNA(circRNA)是稳定存在于外泌体中的非编码RNA,其作为miRNA 分子海绵,抑制miRNA 与mRNA 的结合,进而调节下游靶基因mRNA 的表达,并由此形成circRNA-miRNA-mRNA 网络。外泌体中circRNA-miRNA-mRNA网络通过参与调节胃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诱导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介导胃癌血管生成,调节胃癌转移,调控胃癌的化疗耐药以及放射敏感性,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以外泌体中circRNA 为靶点或者靶向circRNA-miRNA-mRNA网络可能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