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0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空硫化铜纳米酶脂质复合纳米载体治疗黑色素瘤研究
    张梦亚 周靖笙 王震 辛仲媛 徐克豪 任瑜菲 陈翠敏 梁浩 张停琳 高洁
    2023, 30(6).
    [摘要](32) [HTML](0) [PDF 3.31 M](120)
    摘要:
    目的:构建中空硫化铜纳米酶脂质复合纳米载体提升硫化铜纳米载体的内吞效率,进一步探讨其通过化学动力疗法(CDT)联合近红外二区(NIR-II)的光热治疗(PTT)杀伤黑色素瘤细胞的效果与机制。方法:构建(2,3-二油酰基-丙基)-三甲胺(氯盐)(DOTAP)阳离子脂质体包被硫化铜纳米载体(CuS@LIP),在1064 nm 激光照射下,研究不同浓度的CuS与CuS@LIP的光热性能和稳定性;通过过氧化氢(H2O2)与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催化活性检测体系,验证CuS@LIP介导催化H2O2的活性。最后,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CuS、CuS@LIP在有无1064 nm 激光处理B16-F10黑色素瘤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筛选适宜的CuS@LIP浓度(20 μg/mL)用于后续实验。Calcein-AM/PI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存活情况,Annexin V-FITC/PI 染色结合流式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CuS@LIP的平均粒径为178.23 ± 6.46 nm,平均Zeta电位20.47 ± 0.93 mV;在1064 nm激光照射下80 μg/mL CuS@LIP最高温度可达65.4 ℃, 比单纯CuS的63.4 ℃更高;经3个激光开关循环测试CuS@LIP终点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此外,CuS@LIP与CuS 具有相同的过氧化氢酶催化活性。CCK-8结果显示CuS@LIP在20 μg/mL时对体外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影响,但经激光照射后杀伤效果显著增加58.18%(P<0.001);活死细胞染色显示光照后死亡细胞率由2.68%上升至19.81%(P<0.001);光照组细胞凋亡率为19.34%,较非光照组13.36%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合成的CuS@LIP能够被黑色素瘤细胞高效内吞,同时保持了CuS介导催化H2O2的化学动力疗法,显示出更优异的光热杀伤抗黑色素瘤效果,因此CuS@LIP代表了一种优异的抗肿瘤治疗手段。
    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全程管理
    关雅萍,王俊
    2023, 30(6):455-4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01
    [摘要](113) [HTML](0) [PDF 920.51 K](219)
    摘要:
    以免疫检测点抑制剂(ICI)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们通过释放免疫检查点介导的免疫抑制,恢复机体免疫平衡,提高了抗肿瘤有效率,使晚期NSCLC 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晚期NSCLC的ICI 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ICI 治疗晚期NSCLC的全程管理展开论述,包括ICI 治疗疗效预测、特殊人群筛查、药物选择、新型药物研发,以及ICI 治疗停止后的重启、耐药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处理等,以期为晚期NSCLC患者的ICI治疗提供指导。
    3  中空硫化铜纳米酶脂质复合载体的制备及其联合激光杀伤黑色素瘤B16-F10细胞
    张梦亚,周靖笙,王震,辛仲媛,徐克豪,任瑜菲,陈翠敏,梁浩,张停琳,高洁
    2023, 30(6):464-4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02
    [摘要](70) [HTML](0) [PDF 6.69 M](179)
    摘要:
    目的:构建中空硫化铜纳米酶脂质复合载体CuS@LIP 并探讨其联合激光照射杀伤黑色素瘤B6-F10 细胞的效果与机制。方法:构建(2,3-二油酰基-丙基)-三甲胺-丙烷(氯盐)(DOTAP)阳离子脂质体包被硫化铜纳米载体CuS@LIP,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CuS与CuS@LIP在1 064 nm激光照射下的光热性能和热稳定性,通过H2O2与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催化活性检测体系检测CuS@LIP 的类过氧化物活性;用系列质量浓度梯度的CuS、CuS@LIP在有/无激光条件下分别处理B16-F10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Calcein-AM/PI 染色法、Annexin Ⅴ-FITC/PI 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0 μg/mL CuS 或CuS@LIP 在激光照射或非激光照射条件下对B16-F10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的CuS@LIP 的平均粒径为(178.23±6.46)nm,平均Zeta 电位为(20.47±0.93)mV;在激光照射下,80 μg/mL CuS@LIP 最高温度可达65.4 ℃,比单纯CuS 的63.4 ℃更高;经3个激光开关周期测试,CuS@LIP 终点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此外,CuS@LIP 与CuS 具有相同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低于20 μg/mL的CuS@LIP在体外对B16-F10细胞的增殖活性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联合激光照射后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29.76±3.60)% vs(87.95±8.18)%,P<0.000 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19.34±4.41)% vs(13.36±0.86)%,P<0.01]。结论:制备的CuS@LIP 具有符合设计要求的理化性质、良好的光热性能和优异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其与激光照射联合后显示出更优异的杀伤B16-F10细胞的效果。
    4  表观遗传修饰介导抑制SOSTDC1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林万松,郭爱华,陈淑萍,汪阳,黄天莹,冯梅,叶韵斌
    2023, 30(6):473-4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03
    [摘要](55) [HTML](0) [PDF 7.55 M](204)
    摘要:
    目的:探究含硬化蛋白域蛋白1(SOSTDC1)对宫颈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8 月至2022 年5 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活检或手术切除的53 例宫颈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SOSTDC1 蛋白在宫颈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qPCR 法检测正常宫颈细胞、宫颈癌细胞中SOSTDC1 mRNA 表达;将SOSTDC1 过表达慢病毒(OE-sostdc1)和对照空病毒(NC)感染宫颈癌细胞SiHa 及CaSki,将其分为SiHa-OE-sostdc1、SiHa-NC、CaSki-OE-sostdc1、CaSki-NC 组,采用WST-1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 实验和WB法检测转染各组SiHa 及CaSki 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和BMP、Wnt/β-catenin 信号途径相关蛋白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宫颈癌细胞后采用qPCR和WB法检测SOSTDC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5 例配对宫颈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SOSTDC1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同时qPCR 检测其SOSTDC1 mRNA水平。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SOSTDC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呈低表达(P<0.01),且与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有关联(均P<0.05);与正常宫颈HUCEC细胞比较,SOSTDC1 mRNA 在宫颈癌C33A、HeLa、SiHa、CaSki 细胞中均呈低表达(均P<0.01)。过表达SOSTDC1显著抑制SiHa 及CaSki 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WB法结果检测显示,过表达SOSTDC1 显著抑制 SiHa 及 CaSki 细胞中磷酸化 Smad、Dvl2/3、β -catenin、VIM、N-cadherin、Snail 蛋白的表达(均P<0.05),5'-Aza-CdR 处理后的SiHa 及CaSki 细胞中SOSTDC1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5),MSP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癌旁组织,宫颈癌组织中SOSTDC1基因启动子区呈高度甲基化,且SOSTDC1 mRNA水平降低(P<0.01)。结论:SOSTDC1在宫颈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且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关联,其表达下调与其基因启动子区高度甲基化有关,过表达SOSTDC1 可能通过阻断BM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SiHa、CaSki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5  长期传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及功能
    黄丽洁,谢云青,林晓为,陈玮,郑秋红,应敏刚
    2023, 30(6):482-4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04
    [摘要](100) [HTML](0) [PDF 10.10 M](183)
    摘要:
    目的:探讨传至10 代(P10)的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10-hUC-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方法:人脐带来源于厦门弘爱医院(伦理批号:HAXM-MEC-20201012-037-01),分离、收集、培养hUC-MSC 并传代培养,收集P1-、P10-hUC-MSC, FCM检测hUC-MSC 表型,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及FCM法检测终末期细胞衰老与凋亡情况,秋水仙碱处理检测细胞染色体稳定性,体外成脂、成骨诱导实验检测其多向分化能力,以不同比例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混合培养后FCM检测T细胞亚群及表型变化。结果:成功分离和培养的P10-hUC-MSC与P1-hUC-MSC 的表型相似,表现为CD45、CD34、HLA-DR表达阴性而CD105、CD90 阳性率 95%。终末期的P1-hUC-MSC 和P10-hUC-MSC 均表现出β-半乳糖苷酶表达阳性和早期凋亡特征,细胞染色体核型一致且保持稳定,未发生转化现象。P1-、P10-hUC-MSC在体外都可被诱导分化成脂肪、成骨细胞。P10-hUC-MSC与PBMC 以1∶1 混合培养7 d 后,可显著上调CD4+/CD8+ T细胞比值、CD4+ Treg 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均P<0.01)。结论:长期传代的P10-hUC-MSC仍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和安全性,并具备多向分化能力及免疫调节能力,这为最大限度发挥hUC-MSC的临床放疗损伤修复与预防作用提供了前期实验依据和指导。
    6  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的GSDME对TME免疫浸润和患者预后的影响
    丁一,李昆芳,王然,张隽宁,苑珀涢,毕馨曼,余继霜,屈艳琳
    2023, 30(6):489-4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05
    [摘要](69) [HTML](0) [PDF 5.31 M](155)
    摘要:
    目的:探究细胞焦亡相关基因GSDME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微环境(TME)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TCGA数据库获得548例鼻咽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及临床资料,运用R语言对GSDME进行差异表达分析、GO-KEGG富集分析;从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中获取GSDME蛋白在鼻咽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数据,通过STRING数据库探究与GSDME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网络;应用ssGSEA算法分析GSDME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24种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运用Spearman法分析GSDME与免疫检查点分子的相关性,通过TISIDB数据库分析GSDME表达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基于风险因素GSDME绘制预后预测列线图和校准图,根据GSDME的表达水平对鼻咽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和风险分析。qPCR法验证中国人鼻咽癌组织中GSDME及4种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鼻咽癌组织中GSDME呈高表达(P<0.01),GO-KEGG富集分析显示GSDME参与免疫反应、细胞焦亡相关信号通路,GSDME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细胞因子及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等相关,qPCR检查结果验证了中国人鼻咽癌组织中GSDME呈高表达。GSDME表达量、N分期和M分期是鼻咽癌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基于风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和校正图能较好地预测鼻咽癌患者OS,鼻咽癌组织中GSDME高表达的患者预后差。结论:GSDME在鼻咽癌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是患者预后风险因素,基于GSDME建立的列线图预测预后效能良好;GSDME高表达与TME免疫浸润有关,其可能是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7  INHBA-AS1 通过c-Myc/SCD 通路调控宫颈癌HeLa 细胞的鸟氨酸代谢和EMT进程
    黄桓,李春,宋玉,徐元萍,黄红丽,鲁晶泉,杨一
    2023, 30(6):497-5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06
    [摘要](72) [HTML](0) [PDF 9.53 M](185)
    摘要:
    目的:探讨抑制素β亚基A反义RNA1(INHBA-AS1)对宫颈癌HeLa 细胞EMT和鸟氨酸代谢途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HeLa 细胞,实验分为10组:对照组、阴性对照(NC)组、sh-INHBA-AS1组、PluriSIn 1[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yl CoA desaturase,SCD)抑制剂]组、NC+PluriSIn 1 组、sh-INHBA-AS1+PluriSIn 1 组、10058-F4(c-Myc 抑制剂)组、NC+10058-F4组、sh-INHBA-AS1+10058-F4组、sh-INHBA-AS1+OE-c-Myc 组。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FCM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qPCR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NHBA-AS1、c-Myc、SCD 和EMT 相关基因(N-cadherin、TGF-β、ZEB1)mRNA 的表达,WB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Myc、SCD、EMT 相关(N-cadherin、TGF-β、ZEB1)、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MDC)和亚精胺/精胺N1-乙酰转移酶(SSAT)蛋白的表达,ELISA 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鸟氨酸脱羧酶(ODC)的含量。结果:敲减INHBA-AS1表达使HeLa 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均P<0.05)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qPCR、WB法检测结果显示,敲减INHBA-AS1 均可显著抑制HeLa 细胞中c-Myc、SCD、N-cadherin、TGF-β、ZEB1和SAMDC的表达(均P<0.05),而促进SSAT的表达(P<0.05),并降低HeLa 细胞上清液中ODC的含量(P<0.05)。与c-Myc抑制剂和SCD抑制剂单独处理相比,其联合敲减INHBA-AS1后上述作用更加显著(均P<0.05);与sh-INHBA-AS1组相比,进一步过表达c-Myc 后HeLa 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升高(P<0.05)、SCD和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上清液中ODC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INHBA-AS1可通过c-Myc 调控SCD的表达,从而影响HeLa 细胞鸟氨酸代谢和EMT进程,进而促进HeLa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8  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 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马丽华,王静,吕姝婕,舒艳,李文明,何园,张燕,赵华,史瑞芳,王仲达,汪仔璇,朱越,姚露,贾绍昌,江龙委
    2023, 30(6):505-5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07
    [摘要](73) [HTML](0) [PDF 850.95 K](144)
    摘要: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年10 月1日至2022 年10 月31 日东部战区总医院生物治疗科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 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变化,FCM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和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用质谱仪检测治疗前后靶点的变化。结果:共入组52 例晚期NSCLC 患者,其中女性21例、男性31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0.97±10.72)岁,中位年龄47.5岁。经DC-CIK 治疗后,CR 0例,PR 0例,SD 27 例,PD 25 例。与治疗前比较,DC-CIK 治疗后:(1)CEA和CYFRA21-1水平无显著改变,CA125 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2)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变化;(3)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2、IL-4、IFN-γ 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IL-6、IL-10 及IL-17 水平无明显变化(;4)治疗后靶点数下降明显。DC-CIK 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晚期NSCLC患者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自体DC-CIK 治疗是安全的,能使患者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得到一定的临床获益。
    9  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周静雯,陈文艳,钱莉
    2023, 30(6):511-5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08
    [摘要](70) [HTML](0) [PDF 686.56 K](776)
    摘要:
    近年来研究发现gasdermin D(GSDMD)作为细胞焦亡的关键效应分子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焦亡引起的长期炎症反应会促进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的转化,帮助肿瘤细胞实现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另一方面,GSDMD会介导肿瘤细胞的焦亡,引起的炎性因子释放招募免疫细胞至病变部位,同时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具有抗肿瘤治疗的潜在价值,目前,多种抗癌药物通过GSDMD触发细胞焦亡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也为免疫检查点治疗提供新思路,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10  溶瘤呼肠孤病毒在肿瘤生物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石华冉,杨帆
    2023, 30(6):517-52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09
    [摘要](59) [HTML](0) [PDF 607.05 K](185)
    摘要:
    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性日渐获得各方关注,而溶瘤病毒疗法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分支也已成为研究热点。呼肠孤病毒(ReoV)地缘分布广泛,因其天然对肿瘤细胞具有靶向性及人体感染后几乎无症状而被认为是理想的溶瘤病毒载体,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肿瘤细胞常伴有RAS基因的过度表达,会抑制对病毒有拮抗作用的激酶表达,造成ReoV大量复制致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坏死、自噬等直接溶瘤效应;此外,ReoV 感染肿瘤细胞后释放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逆转了TME的免疫抑制状态,可激活并招募固有免疫效应细胞杀死肿瘤细胞,并促进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产生。另外,ReoV与放化疗、其他免疫制剂的联用可增强了肿瘤治疗的效果。本文从溶瘤ReoV的生物学特性方面,重点介绍了ReoV的基本特征与感染机制及ReoV 的肿瘤嗜性;同时,总结了溶瘤ReoV 的溶瘤机制,主要包括ReoV 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及ReoV 诱导非程序性死亡;概括了溶瘤ReoV 所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如溶瘤ReoV 诱导的抗肿瘤固有免疫、溶瘤ReoV 诱导的获得性抗肿瘤免疫等,并介绍了溶瘤ReoV联合用药的效果。随着溶瘤作用机制的探明及临床试验的开展,溶瘤ReoV在肿瘤的生物治疗中的应用将更为广阔。
    11  可注射水凝胶递送系统在肿瘤局部免疫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井源浩,刘宝瑞,李茹恬
    2023, 30(6):523-5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10
    [摘要](69) [HTML](0) [PDF 619.09 K](323)
    摘要:
    近年来免疫治疗迅速发展,然而有一些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低,这可能和药物疗效、药物滞留以及全身不良反应等因素有关。作为投递载体之一的可注射水凝胶系统具有易于应用、增高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滞留时间、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作为投递系统之一,它常被应用于局部免疫治疗的肿瘤内注射给药,在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目前常用的水凝胶递送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重点介绍可注射水凝胶系统作为局部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化疗的药物投递系统的研究,同时分析了对可注射水凝胶系统应用中的存在问题解决策略。随着可注射水凝胶系统的深入研究,相信该投递系统在优化局部免疫治疗领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肠道微生物群稳态与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孙兴璐,潘丰彦,陈彻
    2023, 30(6):528-53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11
    [摘要](74) [HTML](0) [PDF 571.56 K](189)
    摘要:
    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在许多方面对人身体健康是有益。肠道和肝脏的解剖、功能联系密切,肠-肝轴在维持肠道微生物群和肝脏功能的稳态、免疫调节以及营养支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稳态的改变会影响胆汁酸代谢,肠屏障的破坏会影响LPS-TLR4的平衡,这些变化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利用益生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和抗生素治疗等可能是未来有效的HCC预防和治疗策略。
    13  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肺腺癌致免疫性输尿管炎/膀胱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张龙志,山长婷,徐静,程曼曼,吕高超,王娴玮
    2023, 30(6):533-5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6.012
    [摘要](78) [HTML](0) [PDF 2.32 M](252)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延长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然而随着ICI 在抗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却涌现出新的、罕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本文报道1例由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所致的罕见irAE—免疫性输尿管炎/膀胱炎。患者为55岁肺腺癌(T4N3M1,Ⅳ期),女性,在给予“贝伐珠单抗”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4个疗程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等症状治疗。尿常规显示红细胞和白细胞明显增多,尿液培养和细胞学检查均为阴性,泌尿系统彩超及全程CT显示双侧输尿管全程扩张、管壁增厚、周围多发渗出、膀胱壁增厚、周围多发渗出。经多学科会诊(MDT)及文献检索后,患者被诊断为免疫性输尿管炎/膀胱炎。本文还回顾了文献报道的病例,以阐明其临床特征,为免疫性输尿管炎/膀胱炎的临床早诊断、适当处理及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