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B细胞肿瘤抵抗CAR-T细胞治疗的机制及逆转策略
    张杨,伍志强,韩为东
    2024, 31(11):1043-1050.
    [摘要](16) [HTML](0) [PDF 1.20 M](15)
    摘要:
    以 CD19 靶点为代表的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 T(CAR-T)细胞在 B 细胞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随着 CAR-T细胞治疗患者数量的增加,复发、抵抗问题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领域内研究热点。近年来除抗原丢失引发的免 疫逃逸及CAR-T细胞失能导致的治疗不敏感外,对于肿瘤细胞自身内在因素异常等导致的治疗抵抗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 展。基于高通量的筛选体系,促凋亡分子[如佛波醇-12-肉豆蔻酸-13-乙酸酯诱导蛋白-1(PMAIP1,又称NOXA)、Fas相关死亡域 蛋白(FADD)等]和黏附分子[如CD5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表达降低或缺失介导的抵抗机制相继被识别。对于目前 已被识别的抵抗机制,已形成多种针对性的逆转策略,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联合CAR-T细胞治疗NOXA低表达 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表观遗传学药物预处理CAR-T细胞增加其抗瘤效能与持久性;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解除相关基因的抑制作用 从而增效CAR-T细胞;过表达细胞因子改善肿瘤微环境等,且部分策略已获得临床验证。本文综述已有CAR-T细胞治疗的抵抗 机制及其针对性逆转策略,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临床转归,旨在为提升CAR-T细胞在B细胞肿瘤中的疗效提供新的思路。
    2  定制化抗癌利器:新抗原疫苗的临床探索与未来展望
    褚雁鸿,刘宝瑞
    2024, 31(11):1051-1060.
    [摘要](8) [HTML](0) [PDF 2.79 M](11)
    摘要:
    免疫疗法正引领抗肿瘤治疗领域迈向新时代,其中新抗原疫苗作为免疫治疗的先锋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其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成果迭出,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聚焦于新抗原疫苗领域的最新进展,详细介绍备受瞩目的长肽 疫苗与mRNA疫苗两大亮点。肽疫苗因生产高效、易规模化而受关注,虽存在降解快等限制,但纳米载体等技术可帮助其扬长避 短,目前长肽疫苗在黑色素瘤、脑胶质瘤等多种实体瘤患者中均显示出不错的疗效,纳米化的短肽疫苗也在胃癌辅助治疗中展露 优势。mRNA疫苗因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应用广泛受到关注,其安全性及编码多种抗原的优势使其成为肿瘤疫苗热点,如编码多 个KRAS突变的RNA疫苗在胰腺癌中展现出良好效果。且多项研究表明新抗原疫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过继性细胞治疗 可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疗效。文章深入剖析当前新抗原疫苗在临床转化阶段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 并讨论可能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新抗原疫苗未来的发展方向启迪新思维,开辟新路径。
    3  实体瘤免疫治疗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查皓然,朱波
    2024, 31(11):1061-1072.
    [摘要](14) [HTML](0) [PDF 2.71 M](12)
    摘要:
    免疫治疗已革新肿瘤临床治疗实践,成为实体瘤治疗的核心策略之一。目前,临床上已获批的实体瘤免疫治疗策略 包括:PD-1抗体、CTLA-4抗体、双特异性抗体、TCR-T、TIL等,这些免疫治疗策略主要通过激活T细胞抗瘤免疫反应或直接补充 肿瘤反应性的T细胞发挥其抗瘤效应。然而受限于肿瘤微环境中的抑制因素,这些治疗策略的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本文以肿 瘤-免疫循环理论为基础,对目前已获批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早期临床试验以及新兴的免疫治疗策略进行系统性综述,并对针 对T细胞及T细胞以外的细胞群体的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4  肺癌免疫治疗耐药的挑战与对策
    张婧尧,崔久嵬
    2024, 31(11):1073-1084.
    [摘要](16) [HTML](0) [PDF 2.12 M](14)
    摘要:
    尽管以PD-1/PD-L1抑制剂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显著提升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耐药问题依然严峻。本文阐述了免 疫治疗耐药的定义、发生机制及预测模型,介绍了针对耐药的治疗策略,包括免疫治疗继续应用、再挑战、寡转移背景下的局部治 疗联合全身免疫治疗、广泛进展后的联合治疗等。此外,还探讨了新型治疗手段如过继性细胞疗法、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 体和肿瘤疫苗等在克服耐药中的应用前景。同时,总结了肺癌免疫治疗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强调了持续研究、创新治疗策略以及 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为未来肺癌治疗的个体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提供新思路与研究方向。
    5  无义介导mRNA降解的肿瘤诊疗价值
    刘佳伶,韩雷,于津浦
    2024, 31(11):1085-1091.
    [摘要](7) [HTML](0) [PDF 1.21 M](8)
    摘要: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MD)作为一种质量控制机制,可降解含有过早终止密码子(PTC)的异常mRNA,参与生长 发育、调节免疫功能,且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NMD对肿瘤有抑制或促进的双重作用:一方面,NMD通过下调促癌蛋白表达、 抑制促癌信号通路和应激微环境等途径抑制肿瘤进展;另一方面,NMD通过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癌细胞凋亡和肿瘤新抗原的 产生促进肿瘤进展。此外,NMD并非降解所有携带PTC的mRNA,PTC出现的位置可能决定NMD触发或逃逸,由于各基因的高 频突变区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基因发生PTC突变后是否触发NMD则具有不同的倾向性。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基 因突变筛查已成为临床诊疗常规手段,这使得从多基因层面探究NMD的规律与意义成为可能。因此,在进一步了解NMD的功 能及其机制的基础上,通过高通量测序与计算机算法评估NMD水平,有望在临床工作中扬长避短地发挥NMD潜在的临床价值, 助力个性化临床诊治与精准医疗的发展。
    6  SOX9上调LINC01503表达促进喉鳞状细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和 肿瘤干细胞干性
    王晶田,赵岩,刘胜辉,兰利利,吴干勋,沈素朋
    2024, 31(11):1092-1100.
    [摘要](13) [HTML](0) [PDF 4.76 M](13)
    摘要:
    目的:探究SOX9通过上调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503的表达对喉鳞状细胞癌(LSC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肿 瘤干细胞干性的影响。方法: 常规培养人LSCC细胞AMC-HN-8、TU177、TU212和TU686,用转染试剂将敲减序列及其对照核 酸(si-SOX9-NC、si-SOX9#1、 si-SOX9#2、si-LINC01503-NC、si-LINC01503#1、si-LINC01503#2)或过表达质粒及其对照核酸 (pcDNA3.1-SOX-NC、pcDNA3.1-SOX-oe、pcDNA3.1-LIN01503-NC和pcDNA3.1-LIN01503-oe)分别转染至TU177细胞或TU686 细胞,记为si-SOX9-NC组、si-SOX9#1组、si-SOX9#2组、si-LINC01503-NC组、si-LINC01503#1组、si-LINC01503#2组;pcDNA3.1- SOX9-NC 组 、pcDNA3.1-SOX9-oe 组 、pcDNA3.1-LINC01503-NC 组 、pcDNA3.1-LINC01503-oe 组 、si-SOX9-NC + pcDNA3.1- LINC01503-NC组和si-SOX9 + pcDNA3.1-LINC01503-oe组。qPCR法检测SOX9 mRNA和LINC01503 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生 物信息学分析 SOX9 与 LINC0503 启动子区的结合位点,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 SOX9 与 LINC01503启动子区是否直接结合,WB法检测SOX9的敲减效率及LINC01503对TU177和TU686细胞干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MTS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克隆 形成能力。结果:SOX9在各种LSCC细胞中呈高表达(均P < 0.05),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SOX9与 LINC01503表达呈正相关(R = 0.12,P = 0.005 9);SOX9可与LINC01503启动子区直接结合并促进其转录表达(均P < 0.05);敲减 LINC01503可明显抑制TU177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均P < 0.05),过表达LINC01503明显促进TU686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 能力(均P < 0.05),提高TU686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和细胞干性标志物分子 CD133、OCT4、SOX2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 (均P < 0.05),敲减LINC01503则均可抑制TU686细胞的克隆形成和细胞干性标志物的表达(均P < 0.05);敲减SOX9均可明显 抑制TU17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其干性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均P < 0.05),同时过表达LINC01503则可部分逆转敲 减SOX9对TU17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和干性标志物表达的抑制作用(均P < 0.05)。结论:SOX9和LINC01503在LSCC细胞中 呈高表达,SOX9可能通过上调LINC01503表达提高LSCC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和肿瘤干细胞干性。
    7  芳香烃受体通过抑制MYC表达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多柔比 星敏感性
    康利春,王会敏,邓海霞,李文静,曹芳,周春雷,穆红
    2024, 31(11):1101-1108.
    [摘要](8) [HTML](0) [PDF 3.09 M](9)
    摘要:
    目的:研究芳香烃受体(AH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药物敏感性的调控机制。方法:通 过GEPIA数据库数据分析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HR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患者生存期的关联。利用基因敲低和过表达技 术构建AHR表达变化的乳腺癌细胞,采用CCK-8实验、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评估AHR对细胞增殖、凋亡和药物敏感 性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法验证相关分子机制。此外,利用AHR激动剂6-甲酰基吲哚并[3,2-B]咔唑(FICZ)研究外源性激活AHR 对乳腺癌细胞多柔比星(DOX)敏感性的影响。结果:GEPIA 数据库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 AHR呈明显低表达 (P < 0.05);对155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进行统计分析也显示AHR低表达与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 < 0.05)。敲低AHR促进细胞 增殖(P < 0.05),过表达则能抑制其增殖(P < 0.05)并促进其凋亡(P < 0.05)。外源激活AHR能增强乳腺癌细胞对DOX的敏感性 (P < 0.05)。AHR可与MYC基因启动子结合,抑制MYC表达(P < 0.05),从而影响乳腺癌的进展。结论:AHR在乳腺癌中通过 调控MYC表达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外源激活AHR可能成为提高乳腺癌细胞对DOX敏感性的治疗策略。
    8  三七总皂苷通过JAK2/STAT3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小鼠黑色素 瘤B16-F10细胞的活力
    谭东明,谢奇,丁旭,张艳军,尹红英
    2024, 31(11):1109-1115.
    [摘要](5) [HTML](0) [PDF 2.47 M](6)
    摘要:
    目的:探究三七总皂苷(PNS)通过JAK2/STAT3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活力的影响。 方法:常规培养B16-F10细胞和巨噬细胞RAW264.7,MTT法检测不同浓度PNS对RAW264.7或B16-F10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实 验分为空白组(仅B16-F10细胞)、对照组(B16-F10细胞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不同浓度(50、100、200 μg/mL)PNS组(B16- F10 细胞与 RAW 264.7 细胞共培养)及 200 μg/mL PNS + colivelin([ B16-F10 细胞与 RAW264.7 细胞共培养,0.5 μmol/L colivelin JAK2/STAT3 通路激活剂)]组,MTT 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共培养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率,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变化; ELISA实验检测上清液中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的水平,qPCR法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IL-12、CD206、精氨酸酶-1(Arg-1)mRNA表达,WB法检测细胞中JAK2、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不同浓度PNS 对单独培养的RAW264.7、B16-F10细胞的存活率均无明显影响(均P > 0.05)。与对照组相比,PNS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共培养细 胞凋亡、IL-6、TNF-α、IL-1β 蛋白和 IL-12、iNOS mRNA 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均 P < 0.05),降低共培养细胞的存活率、JAK2 与 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均P < 0.05),PNS对共培养细胞的作用部分被colivenlin抑制。结论:PNS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促 进M1巨噬细胞极化进而抑制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活力。
    9  融合抗氧化酶GS1XR对鼻咽上皮细胞的放射防护效应
    何火聪,韩亚南,张紫怡,潘剑茹
    2024, 31(11):1116-1122.
    [摘要](4) [HTML](0) [PDF 1.81 M](6)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融合抗氧化酶GST-SOD1-X-R9(GS1XR)对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的放射防护作用及其可 能的机制。方法:培养NP6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Untr)组、EGFP-GS1组、EGFP-GS1R组和EGFP-GS1XR组,检测0.5 mg/mL不 同融合抗氧化酶的跨膜效应。用CCK-8法测定3种融合抗氧化酶在0~1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的细胞毒性。以DCFH-DA荧 光探针测定0~6 Gy X射线和不同剂量(0~1 mg/mL)GS1XR对NP69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实验将NP69细胞分为 Untr组、4 Gy X线单纯照射Ctrl组和照射前分别预处理GS1、GS1R、GS1XR及阿米福汀(AMFT,4 μg/mL)组,检测细胞内ROS水 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用WB法检测Nrf2入核量、抗氧化基因GCLC以及抗凋亡因子Bcl-2和凋亡因子BAX的表达。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EGFP-GS1不具备跨膜能力,而EGFP-GS1R和EGFP-GS1XR能够有效跨膜进入NP69细胞(P < 0.000 1)。 经24 h处理后,3种融合抗氧化酶均使细胞活力保持在80%以上,其中GS1XR处理组的细胞活力维持在100%以上。4 Gy X射线 照射显著增加细胞内ROS水平(P < 0.01),GS1XR以剂量依赖方式清除辐射诱导的ROS。与Ctrl组相比,GS1XR显著降低受照 细胞内的ROS水平(P < 0.05),促进Nrf2的入核(P < 0.01),上调抗氧化基因GCLC(P < 0.000 1),降低细胞的凋亡率(P < 0.000 1) 和抗凋亡因子Bcl-2(P < 0.001)的表达,并下调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P < 0.05)。GS1XR的整体保护作用与GS1R相似,且与 阿米福汀效果相当。结论:融合抗氧化酶GS1XR对NP69细胞具有显著的放射防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其可进入细胞清除受照细 胞内ROS,激活Nrf2信号通路,并调节Bcl-2和BAX的表达有关,GS1XR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放射防护剂。
    10  CXCL5/CXCR2/VEGF通路在HBV相关肝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冉小柯,刘旭东,谭伟强,庞华珍,袁媛,娄鑫凤,吴铁雄,潘兆权
    2024, 31(11):1123-1130.
    [摘要](4) [HTML](0) [PDF 4.62 M](6)
    摘要:
    目的:探讨CXCL5/CXCR2/VEGF通路在HBV相关肝癌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22年10月 至2022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入院的 10 例 HBV-DNA阳性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其中5例肝细胞癌(HCC) 和5例肝硬化(LC)],用高通量RNA测序技术检测并筛选差异表达mRNA,用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生 物学功能和相关信号通路。常规培养HCC细胞HepG2,用转染试剂将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CXCL5)过表达质粒和对照质 粒转染至HepG2细胞中,分为对照组,空载组,250 ng/mL和520 ng/mL CXCL5过表达质粒组。用CCK-8法、ELISA、血管生成实 验、qPCR 法、WB 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别检测过表达 CXCL5 对 HepG2 细胞增殖能力、VEGF 分泌、成管能力、CXCL5、 CXCR2、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以及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RNA测序结果显示,HCC和LC患者外周血中 mRNA表达 存在显著差异。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mRNA的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发育过程的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细胞外区 域的组成和信号受体结合。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细胞因子与受体相互作用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与 癌症作用机制相关的通路、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相关作用的通路、钙相关信号通路。过表达CXCL5可明显促进HepG2细胞的增 殖能力(P < 0.05)、VEGF的分泌(P < 0.05)、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成管能力(P < 0.05)、CXCL5、CXCR2和VEGF mRNA 和蛋白的表达(P < 0.05或P < 0.01),以及增强HepG2细胞中VEGF的表达。结论:CXCL5可能通过CXCL5/CXCR2/VEGF轴促 进HepG2细胞的增殖和HUVEC的成管能力。
    11  抗PD-1抗体免疫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恶病质患者预后的影响
    张晶,李妮,白爽
    2024, 31(11):1131-1135.
    [摘要](3) [HTML](0) [PDF 770.61 K](6)
    摘要:
    目的:探究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恶病质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9 年1月—2021年1月在西京医院治疗的80例恶病质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给予序贯放化疗等对症治疗及营养治疗,观察组给予抗PD-1抗体免疫治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身体状况改 善情况,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情况,在患者治疗后对其生存情况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累计生存 率。结果:治疗后两组NSCLC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及客观缓解率(ORR)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 > 0.05);观察组食欲评分 及 Karnofsky 评分(KPS)均高于对照组(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 CD3+ 及 CD4+ /CD8+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 < 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及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比值均大于对照组(均P < 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生存 率[62.50%(25/40)]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16/40)(] P < 0.05)。结论: 抗PD-1抗体免疫治疗可减轻NSCLC恶病质患者免疫功 能及肺功能损害,并能提高其1年生存率。
    12  TACE与TKI联合或不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有效性与安 全性的Meta分析
    周晓燕,陈勇,王媛媛,王晓贤,刘洁,林雨虹
    2024, 31(11):1136-1145.
    [摘要](3) [HTML](0) [PDF 2.67 M](5)
    摘要:
    目的:系统评估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TT)联合或不联合PD-1 抗体(PD-1Ab)治 疗晚期肝细胞癌(aHCC)的疗效与潜在不良反应(AE)。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 库,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始至 2024 年 1 月 31 日。由 2 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 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7项研究,共2 334例aHCC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疗法相比,PD-1Ab的加 入能显著改善aH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HR = 0.44,95% C(I 0.36,0.51),P < 0.000 01]和无进展生存期(PFS)[HR = 0.47,95% C(I 0.42,0.52),P < 0.000 01],同时提高aHC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HR = 1.65,95% C(I 1.46,1.86),P < 0.000 01]和疾病控制 率(DCR)[HR = 1.26,95% C(I 1.15,1.38),P < 0.000 01];不同基线资料如ECOG-PS、肝外转移与否、BCLC分期、肿瘤大小、ChildPugh评分及肝门静脉侵犯与否等aHCC患者均可从TT PD-1Ab疗法中获益;两治疗方案间全级别与 ≥3级AE的总发生率无显著 差异,但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反应性皮肤血管增生等症状在接受TT PD-1Ab治疗的患者中更为常见。结论:相较于TT疗 法,PD-1Ab的加入可显著延长aHCC患者OS和PFS,并提高其整体ORR与DCR;TT PD-1Ab治疗组患者发生全级别及≥ 3级AE 的整体发生率没有显著增加,整体耐受性良好,但在高血压、皮肤与黏膜及甲状腺AE上有较高的发生率,应予以重视。
    13  根除休眠播散肿瘤细胞防止肿瘤转移的潜在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阙祖俊,田建辉
    2024, 31(11):1146-1151.
    [摘要](6) [HTML](0) [PDF 951.15 K](7)
    摘要:
    [摘要] 转移靶器官中休眠的播散肿瘤细胞(DTC)增殖是导致癌症早期根治术后患者临床转移和死亡的关键,因此靶向根除休 眠DTC是防止肿瘤转移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但目前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通过调控NK细胞和CD8+ T细胞等免疫细胞清 除休眠的DTC;靶向抑制细胞存活通路(MAPK和PI3K/AKT/mTOR等)根除休眠DTC;靶向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途径抑 制休眠DTC的存活;羟氯喹靶向抑制细胞自噬或过度激活细胞自噬诱导休眠DTC凋亡等,都可能开发出具有靶向杀伤休眠DTC 进而防止肿瘤转移的治疗药物。本文聚焦可靶向根除休眠DTC的潜在治疗药物,以期推动抗肿瘤转移药物的临床转化效率,进 而提高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聚焦免疫检查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梁金兰,王琪
    2024, 31(11):1152-1158.
    [摘要](4) [HTML](0) [PDF 704.41 K](5)
    摘要:
    [摘 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也存在着诸多不 足之处,如易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耐药性等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可以通过NF-κB、IFN-γ/JAK/ STAT和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下调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还能与免疫检查点分子结合以阻断程序性死亡蛋白受体-1 (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抗肿瘤目的,并且在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中表现出显著的 协同作用。由此可见,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一类很有潜力的ICI或免疫调节剂,且可能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这为 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卡马西平所致严重皮疹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熊丽娟,陈曦婷,程东海,王仙赐,王浩强,谢波,周娟
    2024, 31(11):1159-1162.
    [摘要](6) [HTML](0) [PDF 9.02 M](5)
    摘要:
    [摘 要] 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AE)之一。目前,对于严重的AE具 体机制还不十分明确,如何预测严重皮肤AE也无合适方法。本报道观察到2例HLA-B*1502阴性患者在使用ICI联合卡马西平 治疗后出现严重皮疹,通过皮肤活检镜下见皮下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以CD3+ T、CD4+ T和CD8+ T淋巴细胞为主,荧光显微镜下 无补体C3沉积。卡马西平所致皮疹机制也与T细胞免疫增强有关,提示ICI与卡马西平联合使用可能增加严重皮疹的发生,目 前未见文献报道。此2例患者经过皮质醇激素等积极治疗,最终皮肤毒性得以控制,本文通过对2例患者临床病程、诊疗、机制等 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后续用药安全提供参考,避免严重皮肤AE的发生。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