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1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前景与挑战
    施明,谢云波,王福生
    2024, 31(1):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01
    [摘要](259) [HTML](0) [PDF 2.41 M](541)
    摘要:
    免疫细胞治疗通过修复患者机体免疫系统、激发免疫功能成为肿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经被证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部分肿瘤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聚焦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CAR-T细胞、TCR-T 细胞、NK细胞、TIL 等免疫细胞治疗方法在肿瘤中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从技术、产业化、政策等三个层面,提出中国免疫细胞治疗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挑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细胞产品制备及临床研究的规范,先进的自动化、工业化细胞生产工艺体系的完善,细胞治疗产业上游产品保障,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科研、临床研究队伍的培养和壮大,以及与细胞治疗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科学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确保中国免疫细胞治疗的良性发展。
    2  肿瘤精准靶向免疫治疗的关键:T细胞受体抗原筛选技术
    朱润棣,李贵登
    2024, 31(1):10-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02
    [摘要](128) [HTML](0) [PDF 1.09 M](386)
    摘要:
    过继性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前景,成为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其中,TCR-T 疗法主要通过T细胞受体(TCR)与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pMHC)的特异性识别,进而激活过继性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因此,全面解析TCR所靶向的抗原信息有助于提高TCR-T 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然而,高效、高通量的TCR抗原筛选技术的缺乏限制了TCR-T疗法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质谱流式细胞技术和计算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TCR抗原筛选技术用于解析TCR及其特异性识别的抗原信息。本文从抗原定向筛选、TCR定向筛选以及双向筛选三方面对TCR抗原筛选技术进行归纳总结,系统介绍其优缺点,展望TCR抗原筛选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景,为未来抗原筛选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3  IL-22/IL-22RA1通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张晗,甘桂芳
    2024, 31(1):19-2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03
    [摘要](117) [HTML](0) [PDF 7.87 M](271)
    摘要:
    目的:探讨IL-22/IL-22受体A1(IL-22RA1)通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GEO数据库和免疫组化法分析IL-22RA1在OSC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并分析IL-22RA1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EBI ArrayExpress数据库分析IL-22RA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IL-22和IL-22RA1在OSCC组织中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用RNA干扰技术敲减OSCC细胞WSU-HN4和CAL27的IL-22RA1表达,用qPCR法验证敲减效率。采用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IL-22对阴性对照(siNC)组和IL-22RA1敲减(siIL-22RA1)组OSCC 细胞克隆形成及迁移能力的影响,WB法检测IL-22 对OSCC细胞IL-22RA1表达水平及STAT1、STAT3和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OSCC组织中IL-22RA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IL-22RA1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的肿瘤大小(P<0.05)、淋巴结转移(P<0.01)及预后不良(P<0.05)有关联。OSCC组织中的IL-22和IL-22RA1表达水平无明显关联,IL-22对OSCC细胞IL-22RA1表达无影响(均P>0.05)。IL-22可显著增强OSCC细胞的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均P<0.01),并可激活OSCC细胞的STAT1、STAT3及ERK1/2 信号分子;敲减OSCC 细胞的IL-22RA1后,IL-22则无法发挥上述作用。结论:IL-22/IL-22RA1可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OSCC的生长和转移,其下游机制可能是激活ERK1/2-STAT1/3信号通路。
    4  溶瘤新城疫病毒抑制IL-6诱导的人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陶薇伊,秦莹,吴醒,郑婷婷,樊晓晖,梁莹
    2024, 31(1):27-3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04
    [摘要](80) [HTML](0) [PDF 3.21 M](215)
    摘要:
    目的:探讨溶瘤新城疫病毒(NDV)对IL-6诱导的人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U87MG细胞分为对照组、IL-6 组、NDV组、NDV+IL-6组,其中IL-6组与NDV+IL-6组用75 ng/mL IL-6预处理1 h,其余组用DMEM预处理1 h,后分别用DMEM、75 ng/mL IL-6、1 HU NDV、1 HU NDV+75 ng/mL IL-6处理24 h。MTT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 侵袭实验分别检测IL-6、NDV 对U87MG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WB 法检测各组细胞JAK2、p-JAK2、STAT3、p-STAT3和MMP2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L-6 组细胞迁移率显著升高(P<0.05),侵袭细胞数目显著增多(P<0.01);与IL-6组相比,NDV+IL-6组U87MG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迁移率和侵袭细胞数目均显著降低(均P<0.01)。WB 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IL-6 组 p-STAT3/STAT3 比值显著升高(P<0.01), NDV 组p-JAK2/JAK2、p-STAT3/STAT3 比值显著降低(P<0.05,P<0.01),MMP-2 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与IL-6 组相比,NDV+IL-6组p-STAT3/STAT3比值、MMP-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NDV能抑制IL-6对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参与调控有关。
    5  鞘磷脂合成酶2通过Wnt/β-catenin 通路调控卵巢癌TOV-21G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靖芳,靖超,金冬梅
    2024, 31(1):32-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05
    [摘要](87) [HTML](0) [PDF 5.64 M](224)
    摘要:
    目的:探讨鞘磷脂合成酶2(SMS2)是否通过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调控卵巢癌(OC)TOV-21G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及其机制。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三医院2022 年7月至2023 年5月间确诊的21 例OC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OC组织SMS2 表达水平。体外培养TOV-21G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shRNA 慢病毒阴性对照组(sh-NC 组)、SMS2 shRNA 慢病毒组(sh-SMS2组)、Wnt/β-catenin 通路激活剂组LiCl(LiCl 组)和sh-SMS2+LiCl 组。Edu 染色法、Transwell 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凋亡水平,WB 法检测细胞中SMS2、Ki67、cyclin D1、BAX、c-caspase3、Bcl-2及Wnt/β-catenin 通路蛋白(β-catenin、c-Myc、MMP-9)的表达。构建TOV-21G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敲低SMS2对移植瘤生长和SMS2、β-catenin 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OC组织中SMS2呈高表达(P<0.01)。转染sh-SMS2后,TOV-21G细胞中SMS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Bcl-2、β-catenin、c-Myc、MMP-9 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BAX、c-caspase3 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LiCl 处理能逆转敲低SMS2 对TOV-21G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Wnt/β-catenin 通路的抑制作用(均P<0.05)。体内成瘤实验显示,敲低 SMS2 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SMS2、β-catenin 蛋白的表达(均P<0.05)。结论:敲低SMS2表达通过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抑制OC TOV-21G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LiCl处理则能逆转敲低SMS2对TOV-21G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6  黏蛋白13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A549 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与可能的机制
    穆培娟,赵哲,张冬
    2024, 31(1):40-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06
    [摘要](101) [HTML](0) [PDF 4.20 M](214)
    摘要:
    目的:探讨黏蛋白13(MUC13)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A549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及EMT的影响与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分析MUC13在肺腺癌组织与正常肺组织、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qPCR法和WB法检测人肺腺癌细胞NCI-H1395、NCI-H1975、H1299、A549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中MUC1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技术敲低A549细胞中MUC13表达,实验分为si-MUC13组、NC组和si-MUC13+IGF-1组。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敲低MUC13对A54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B法检测敲低MUC13对A549 细胞上皮钙黏素(E-cadherin)、神经钙黏素(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EGFR、p-EGFR、PI3K、p-PI3K、AKT、p-AKT等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MUC13 mRNA和蛋白在肺腺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均P<0.01),选取表达水平较高的A549细胞进行后续实验。敲低MUC13后,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G0/G1期的细胞数量显著增多、G2/M期及S期的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均P<0.01);A549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显著上调,N-cadherin、vimentin表达显著下调,p-EGFR/EGFR、p-PI3K/PI3K、p-AKT/AKT 比值均显著降低(均P<0.01);再加入IGF-1处理后,A549细胞中p-EGFR/EGFR、p-PI3K/PI3K、p-AKT/AKT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MUC13在肺腺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其可能通过激活EGFR/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
    7  LMAN2 在HR 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延常姣,黄美玲,肖晶晶,凌瑞
    2024, 31(1):47-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07
    [摘要](60) [HTML](0) [PDF 3.41 M](153)
    摘要:
    目的:探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LMAN2)在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MCF-7 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TCGA、Bc-GenExMiner、GEPIA 和Kaplan-Meier Plotter 数据库分析LMAN2在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小RNA干扰技术将si-LMAN2#1、si-LMAN2#2及si-NC 转染至MCF-7细胞,将过表达LMAN载体(pc-LMAN)及空载体pcDNA3.1阴性对照(pc-NC)转染至MCF-7 细胞,实验分为si-LMAN2#1、si-LMAN2#2、si-NC、pc-LMAN2 和pc-NC 组。通过qPCR 和WB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LMAN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 迁移、WB等实验检测敲低和过表达LMAN 2对MCF-7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LMAN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01)。H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LMAN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R阴性乳腺癌组织(P<0.001);LMAN2高表达与HR阳性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联。敲低LMAN2可显著降低MCF-7 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P<0.01 或P<0.001),过表达LMAN2 可显著提高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P<0.001)。敲低LMAN2 组MCF-7 细胞中PTEN 和P21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AKT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LMAN2在乳腺癌组织和H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有关联。LMAN2高表达与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有关联,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AKT信号通路。
    8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相关性分析
    陈翔,加冷·热哈提汗,顾国民,阿布地力·阿布都许库,莎毕娜·迪力夏提,杨喆,王海峰
    2024, 31(1):54-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08
    [摘要](56) [HTML](0) [PDF 976.69 K](149)
    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发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的发生情况和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分析接受ICI 治疗的NSCL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年3月至2023 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CI 治疗145 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CIP 组和非CIP 组,随后将发生CIP 的患者分为轻度(1、2级)CIP 和重度(3、4级)CIP 两个亚组,通过Kaplan-Meier 法比较生存曲线,分析CIP 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对于患者PFS 及OS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PFS 和OS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145 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出现CIP,发生率为17.93%,重度CIP 发生率为3.45%。CIP 组患者PFS 明显长于非CIP 组患者(12.3 vs 7.6个月,P<0.05),CIP 组与非CIP 组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 vs 15.8个月,P>0.05)。亚组分析显示,轻度CIP 和重度CIP 相比,PFS(12.2vs 12.9 个月)及OS(16.1 vs 17.8 个月)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CIP[HR=0.55,95%CI(0.33,0.90),P=0.02]、免疫疗程>6 个[HR=0.51 ,95%CI(0.31, 0.85),P=0.01]是影响患者PFS 的有利预后因素,免疫疗程>6 个[HR=0.4,95%CI(0.18, 0.88),P=0.02]是影响OS的有利预后因素。结论:CIP 的发生率为17.93%,CIP 的发生与PFS 的延长密切相关。免疫疗程>6个是影响NSCLC患者PFS、OS的有利预后因素。
    9  肺腺癌中免疫治疗相关氧化应激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金山,李欣,王若澜,夏伟,贺娟
    2024, 31(1):62-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09
    [摘要](92) [HTML](0) [PDF 12.47 M](147)
    摘要:
    目的:探究肺腺癌中与免疫治疗相关氧化应激基因(IROSG)及其与肿瘤组织免疫浸润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从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下载肺腺癌患者IROSG表达数据及相关临床信息。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队列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以获取免疫治疗相关基因,然后与从GeneCards 数据库筛选的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IROSG。基于得到的IROSG 对肺腺癌患者进行分型,对亚型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单因素COX、LASSO 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构建预后模型。使用模型公式计算每个患者的风险评分,并将患者划分为高、低风险组。从多个层面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进行肿瘤微环境(TME)分析、免疫治疗反应预测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通过数据库分析获取82 个IROSG ,IROSG 高表达的肺腺癌患者预后较好(P<0.05)。基于IROSG 表达水平分型和风险评分构建的肺腺癌患者预后模型预测能力好,基于风险评分和病例特征等预后因子构建的列线图和校正曲线能较好地预测肺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低风险组主要富集于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通路,而高风险组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和DNA复制等通路上,且低风险组肺腺癌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水平较高。高、低风险评分结合肿瘤突变负荷(TMB)、TME、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斥(TIDE)评分和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水平能较好地预测肺腺癌患者预后、免疫治疗反应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可以预测肺腺癌患者预后和免疫治疗反应的模型,可为肺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0  驱动蛋白超家族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和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安海英,涂建成
    2024, 31(1):75-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10
    [摘要](64) [HTML](0) [PDF 1.23 M](145)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转移性极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寻找与其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是提高HCC预后监测和治疗的关键。驱动蛋白超家族(KIF)在HCC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并且这种异常表达可通过激活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HCC转移,影响HCC的预后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提示KIF 可能是HCC预后监测和治疗中极具前景的预后标志物和分子治疗靶点。阐明KIF 在HCC转移、预后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其作为HCC预后标志物和分子治疗靶点的临床意义,对开发HCC的预后监测及靶向治疗新策略至关重要。
    11  膜联蛋白A2在恶性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马良,李晓林,韩晶
    2024, 31(1):82-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11
    [摘要](84) [HTML](0) [PDF 658.78 K](357)
    摘要:
    膜联蛋白A2(ANXA2)属于膜联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参与调控正常细胞膜运输、细胞骨架构成和细胞增殖等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NXA2可以促进恶性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及黏附,并且影响肿瘤治疗抵抗和免疫逃逸,ANXA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预后评估的标志物。此外,已有研究在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神经母细胞瘤模型中尝试靶向ANXA2基因治疗,并有效增强了肿瘤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尽管前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对于ANXA2如何介导肿瘤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深入了解近年来ANXA2在调控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细胞骨架动力学、增殖周期、代谢和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肿瘤治疗靶点及预后标志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1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王卓群,宋彬
    2024, 31(1):89-9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12
    [摘要](58) [HTML](0) [PDF 586.95 K](212)
    摘要:
    鉴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非小细胞肺癌及黑色素瘤治疗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效,其关于不同瘤种及不同联合方案的临床试验也随之展开。随着ICI 的大规模应用,其引发的自身免疫毒性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受到了广泛关注。 irAE 可能会导致治疗的终止甚至危及生命,早期识别和处理至关重要,然而其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亟需寻找高效、特异的irAE 预测因素。目前,人口学特征及病理学特征(性别、年龄、自身免疫病史和用药史等),免疫细胞(血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和B细胞水平等),细胞因子,自身抗体,肠道微生物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等用于预测irAE 发生的价值已被关注并开展研究,本文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为确定irAE的预测因素提供了参考。
    13  二甲双胍在乳腺癌进展和治疗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康言,杨妍,杨赟
    2024, 31(1):94-1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13
    [摘要](121) [HTML](0) [PDF 2.07 M](237)
    摘要:
    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肿瘤耐药性成为治疗过程的严峻挑战之一,临床通常将细胞死亡标志物的增加作为预测乳腺肿瘤患者生存率提高的标准。通过刺激肿瘤细胞死亡途径来提高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效果,使用某些佐剂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研究表明,二甲双胍(Met)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同时具有抗肿瘤特性,其能增强细胞死亡机制,尤其是促进肿瘤细胞自噬、凋亡和铁死亡。同时证明,Met 对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在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方面发挥作用,其诱导不同细胞死亡机制在增敏抗肿瘤药物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论述了Met 对乳腺癌肿瘤微环境(TME)的调控作用机制及其在抗肿瘤药物治疗中的增敏作用,对Met在临床前和临床免疫治疗中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14  肝动脉介入术联合香贝散治疗难治性乳腺癌肝转移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贾智,刘传波,周琴,李依聪,陈涛,安超
    2024, 31(1):101-1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1.014
    [摘要](43) [HTML](0) [PDF 1.31 M](131)
    摘要:
    乳腺癌肝转移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肝转移患者可无明显阳性体征,其化疗效果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女性,70岁,经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辅助放化疗结合内分泌治疗后3年发现肝转移,继采用多种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方案,期间出现Ⅱ度神经毒性和Ⅲ度骨髓抑制,患者无法耐受,且肝转移灶不断增大。2023 年3月入本院行肝动脉介入化疗术联合内分泌治疗,同时予以中药汤剂香贝散加减口服治疗,治疗4周期后,复查CT提示肝转移灶缩小近75%,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该例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难治性乳腺癌肝转移及其他难治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