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1卷第1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肿瘤微环境“冷热转换” :细胞电池(Tesla Cell)
    刘颖婷,韩为东,蒋敬庭
    2024, 31(12):1167-1177.
    [摘要](11) [HTML](0) [PDF 1.78 M](16)
    摘要:
    [摘 要] 免疫疗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手段。肿瘤患者自身微环境内免疫状态的“冷”与“热”是决定患者能否响应免疫治疗的关键在素。创 新性地提出“细胞电池”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冷热转换”的概念,并从“冷肿瘤”和“热肿瘤”的概念,“冷肿瘤”和“热肿瘤”之间的转换策略,以及 “细胞电池”的种类和应用对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为肿瘤免疫治疗新疗法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  糖基转移酶B4GALT2对人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 的机制
    宋梦琪,刘美杉,李春震,赵立媛,俞数,何懿娴,徐胜,于益芝
    2024, 31(12):1178-1185.
    [摘要](17) [HTML](0) [PDF 5.53 M](16)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究β-1, 4-半乳糖基转移酶2(B4GALT2)对人乳腺癌MCF-7、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 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TCGA数据库和CPTAC蛋白组学数据库数据分析B4GALT2 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国人乳腺癌组织中B4GALT2蛋白的表达加以验证。采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数据分析乳腺 癌组织中 B4GALT2 mRNA 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常规培养MCF-7、MDA-MB-231细胞,用转染试剂将 siNC、siRNA#1、 siRNA#2、空载体和 B4GALT2 过表达载体转染至 MCF-7、MDA-MB-231 细胞中,分为 NC 、siRNA#1 、siRNA#2 、空 载体和 OE-B4GALT2组。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减B4GALT2对MCF-7、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 和 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敲减 B4GALT2 对 MCF-7、MDA-MB-231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WB 法检测敲减或过表达 B4GALT2对MCF-7、MDA-MB-231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在乳腺癌组织中B4GALT2 mRNA和 蛋白质均呈高表达(P < 0.01),B4GALT2 蛋白在中国人乳腺癌组织中也呈高表达(P < 0.000 1),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 B4GALT2高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OS)、无复发生存期(PFS)和进展后生存期(PPS)缩短明显相关(P < 0.01,P < 0.05,P < 0.001)。 敲减B4GALT2表达后MCF-7、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被明显抑制(均P < 0.01),PI3K/AKT信号通路被明显 抑制(均P < 0.01);过表达B4GALT2后PI3K/AKT信号通路被明显激活(均P < 0.01)。结论: B4GALT2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 达,其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CF-7、MDA-MB-231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3  双靶点CD38/CD138 CAR-T细胞的构建及其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体 外杀伤效果
    潘璐,刘航宇,王景鸿,孙大玮,赵松柏,鞠吉雨,宋绚丽
    2024, 31(12):1186-1193.
    [摘要](14) [HTML](0) [PDF 3.56 M](18)
    摘要:
    [摘 要] 目的:构建靶向CD38和CD138分子抗原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CD38/CD138 CAR-T细胞), 探讨其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利用CAR-T细胞技术,基于MM细胞高表达CD38和CD138抗原,分 别构建靶向CD38、CD138的CD38 CAR-T与CD138 CAR-T细胞,以及同时靶向CD38与CD138的CD38/CD138 CAR-T细胞,实 验分为未处理T、CD38 CAR-T、CD138 CAR-T和CD38/CD138 CAR-T细胞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R-T细胞的表型,利用 LDH释放法检测各种CAR-T细胞对MM细胞RPMI8226和U266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成功构建CD38 CAR-T、CD138 CAR-T 和CD38/CD138 CAR-T细胞。CD38/CD138 CAR-T细胞倾向于向记忆表型分化,表达较高水平的增殖分子(CD25)、激活分子 (CD27)和较低水平的耗竭分子(PD-1、CTLA-4、TIM-3)(均P < 0.001),而且CD38/CD138 CAR-T细胞不易于耗竭和衰老,且表达 较低水平的 r-H2AX、p-p53、p21 和 p16 蛋白(均 P < 0.01)。在不同效靶比条件下,CD38/CD138 CAR-T 细胞较 CD38 CAR-T、 CD138 CAR-T细胞对RPMI8226和U266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均 P < 0.001)。结论:靶向CD38和CD138治疗MM的 CD38/CD138 CAR-T 细胞在体外具有较优表型及较强的抗肿瘤功能。
    4  肺积方调控补体相关蛋白CFHR5/MBL2/C9抑制肺癌细胞迁移、侵袭 及动物模型肺转移
    罗斌,王衍鸿,刘佳君,刘诗卉,陆鑫熠,李佳轩,阙祖俊,田建辉
    2024, 31(12):1194-1203.
    [摘要](13) [HTML](0) [PDF 7.66 M](25)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讨肺积方对肺癌细胞迁移、侵袭及在动物模型中肺转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TNMplot 数据 库、TCGA数据库和DAVID数据库,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补体相关蛋白CFHR5/MBL2/C9在肺转移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 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建立2LL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用2 g/mL肺积方汤液灌胃给药,每 次0.2 mL,连续干预21 d,观察肺积方对模型小鼠肺转移发生率、肺转移灶数目及肺组织CFHR5/MBL2/C9蛋白表达的影响。外 泌体示踪实验观察CTC-TJH-01和H1299细胞分泌和吞噬外泌体的能力。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肺积方冻干粉溶液处理H1299和 CTC-TJH-01细胞,采用CCK-8、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和WB法检测肺积方对肺癌细胞活力、侵袭、迁移和CFHR5/MBL2/ C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CFHR5/MBL2/C9蛋白在肺转移组织中呈高表达(P < 0.05)且与调控免疫 应答中的补体系统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肺积方组模型小鼠的肺转移灶数量显著减少(P < 0.05)。0~200 μg/mL 肺积方对 H1299和CTC-TJH-01细胞的活力均无显著影响(均P > 0.05)。CTC-TJH-01 和 H1299细胞均可分泌并吞噬对方的外泌体。与 0 μg/mL肺积方对照组相比 ,50~200 μg/mL肺积方组H1299 和 CTC-TJH-01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 < 0.05或 P < 0.01),细胞中的CFHR5和MB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或P < 0.01),其中CTC-TJH-01细胞在200 μg/mL肺积方 溶液处理后C9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5)。结论:肺积方能够通过调控补体相关蛋白CFHR5/MBL2/C9抑制肺癌细胞的迁移 和侵袭及模型小鼠的肺转移,这可能与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通信有关。
    5  补肾健脾方介导法尼醇X受体抑制肝癌细胞AH-130诱导大鼠恶病质的作用及其机制
    冯思棋,钟薏,李诗颖,李芸,吴中华,汤晓雯,周张杰,吴婷婷
    2024, 31(12):1204-1210.
    [摘要](7) [HTML](0) [PDF 4.06 M](12)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方(BSJP)介导法尼醇X受体(FXR)抑制肝癌细胞AH-130诱导的癌性恶病质(CC)大鼠模型的 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腹腔注射AH-130细胞建立肝癌CC大鼠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FXR激动剂(CDCA) 组、BSJP组和BSJP + CDCA组。建模后,用CDCA、BSJP连续治疗大鼠16 d,每周称量大鼠体质量。实验结束时开腹,取腹主动 脉血、粪便及附睾、腹股沟和肩胛区棕色脂肪质量。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大鼠血清和粪便中胆汁酸组分及含量, WB、qPCR 法检测大鼠空肠、棕色及白色脂肪组织中 FXR、Wnt 家族成员 10b(Wnt10b)、β-连环蛋白(β-catenin)、解偶联蛋白 1 (UCP-1)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 < 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CDCA、BSJP、 BSJP + CDCA组大鼠体质量均增加(均P < 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附睾、腹股沟和肩胛区域及总棕色脂肪质量均 上升(均P < 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附睾、腹股沟区、棕色脂肪质量均下降(均P < 0.05),而肩胛区棕色脂肪组织 质量下降无差异(P > 0.05);各治疗组总棕色脂肪质量均显著下降(P < 0.05或P < 0.01)。LC-MS分析显示,各组大鼠血清及粪便 中胆汁酸组成及含量均发生改变。qPCR、WB法结果证实,与模型组相比,BSJP和BSJP + CDCA可促进大鼠回肠、棕色脂肪及白 色脂肪组织中FXR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均P < 0.05),Wnt10b、β -catenin、UCP-1 mRNA 和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 < 0.05)。 结论:BSJP能够抑制肝癌AH-130细胞诱导的大鼠CC,并减轻由此引起的体质量下降和棕色脂肪组织的形成,其机制可能涉及 调控FXR并通过抑制棕色脂肪中与Wnt通路相关的Wnt10b、β-catenin和UCP-1的表达来实现。
    6  人乳头瘤病毒16型纳米抗体的筛选及鉴定
    王若瑜,白崇智,仲启明,范瑞文,牛林茹,韩鹏程
    2024, 31(12):1211-1217.
    [摘要](9) [HTML](0) [PDF 4.07 M](13)
    摘要:
    [摘 要] 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 L1蛋白纳米抗体初级文库,通过筛选鉴定获得一株 HPV16 L1特异性纳米 抗体。方法:以HPV 16 L1蛋白为抗原对羊驼进行免疫,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初级抗体文库。经3轮淘选,采用ELISA法鉴定 阳性克隆,将阳性反应最强克隆的VHH序列进行真核表达。经亲和纯化、凝胶过滤层析纯化、SDS?PAGE和WB法鉴定,获得目的 纳米抗体;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检测纳米抗体与HPV 16 L1蛋白之间的亲和力,CCK-8法检测纳米抗体对人永生化角质 细胞HaCat的毒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纳米抗体对HPV 16假病毒的中和活性。结果:初级文库库容为1.304 × 1010 ,丰度 为6.5 × 109 个/mL,ELISA法鉴定获得36个阳性克隆。表达、纯化获得蛋白单体与二聚体,经鉴定为目的纳米抗体(命名为Nb)。Nb 与HPV 16 L1蛋白结合的亲和力为35.41 nmol/L。Nb实验组HaCat细胞增殖活力与空白组没有显著差异(P > 0.05)。与阴性组比 较,0.1和1 μmol/L Nb均能抑制假病毒感染293FT细胞(均P < 0.01)。结论:成功获得一株纯度较好、亲和力较高,对上皮细胞没有 明显毒性作用、有效抑制HPV 16假病毒感染293FT细胞的纳米抗体Nb,为防治HPV 16感染提供了有效的候选抗体类药物。
    7  低剂量辐射联合人端粒酶逆转录酶C27过表达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 验研究
    周洪帅,林桂淼,王晓梅,罗琳,杨柳,卞东圆,李沙沙,蒋圣哲,陈强
    2024, 31(12):1218-1226.
    [摘要](8) [HTML](0) [PDF 6.82 M](8)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辐射(LDR)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C末端多肽27(hTERTC27)过表达联合治疗对肺癌A549细胞增 殖和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LDR与常规放疗(CONV-RT)结合的体内抑瘤效应。方法:将pEgr-hTERTC27质粒转染人非小细胞 肺癌A549及小鼠LLC肺癌(LLC)细胞,用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C27的A549-C27细胞和LLC-C27细胞。细胞实验分为6组, 分别是CONV-RT(A549-Con)、低剂量照射(A549-Low)、C27(A549-C27)、常规剂量联合C27(A549-C27-Con)、低剂量照射联合 C27(A549-C27-Low)和对照(A549-Mock)组,其中Low组的辐照剂量仅为Con组的36%。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 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通过皮下种植建立LLC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动物实验分组同细胞实验;记录各组小鼠肿瘤生长 情况,并检测各组肿瘤体积和质量,H-E染色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邻近肌肉浸润情况。结果:与A549-Mock比较,A549-Con和 A549-Low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显著降低(均P < 0.01);而且A549-C27-Con和A549-C27-Low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低于A549-C27 组(均P < 0.01)。与A549-Mock组比较,A549-Con组和A549-Low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均P < 0.01);A549-C27、A549-C27- Con和A549-C27-Low组细胞凋亡率无显著差异(P > 0.05)。与未经照射治疗的荷瘤小鼠相比较,CONV-RT及LDR + CONV-RT 均可使荷瘤小鼠肿瘤质量显著降低(均P < 0.01)。此外,LDR + CONV-RT + C27组肿瘤质量显著减小,局部浸润减少(均P < 0.01)。 结论:LDR与CONV-RT相结合能够在降低辐射总剂量的同时达到与CONV-RT单独使用相似的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抑制效果。 而且,LDR与C27多肽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两者同时使用能够使移植瘤局部浸润减少。
    8  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对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赵莲君,张王玲,费一鸣,任宇,禹丽霞,王富锋,邹征云
    2024, 31(12):1227-1234.
    [摘要](8) [HTML](0) [PDF 2.09 M](20)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究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患者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因子水平与治疗效 果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28例晚期黏膜黑色 素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卡瑞利珠单抗(PD-1抑制剂)及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治疗,采集治疗前和2周 期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因子水平检测,评估其与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黏膜黑色素 瘤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2周期后,外周血PD-1阳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 CD8+ CD279+ 细胞)比 例显著降低(P < 0.001),治疗响应的患者NK细胞(CD3- CD16+ CD56+ 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 = 0.005 4)。治疗前外周血IFN-γ水 平与总生存期(OS)相关(P = 0.013),IFN-γ低水平的患者中位OS为329天,高水平的患者中位OS未达到。基线IFN-γ水平越高, PFS倾向获益越大。结论:外周血PD-1阳性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IFN-γ水平对接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晚期黏膜 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可能有预测价值,未来仍需要大样本研究以更好地表征临床应用潜力。
    9  厄洛替尼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与卡铂治疗NSCL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白爽,罗国强,张晶
    2024, 31(12):1235-1241.
    [摘要](9) [HTML](0) [PDF 1.02 M](10)
    摘要:
    [摘 要] 目的:评价厄洛替尼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与卡铂治疗EGFR驱动基因阳性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于西京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80例EGFR驱动基因阳性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 法分为研究组(n = 38)及对照组(n = 42),两组患者均予厄洛替尼靶向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时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与卡铂化疗。比 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免疫功能[CD3+ 、CD4+ 、CD8+ 、CD4+ /CD8+ 、自然杀伤(NK)细胞]、生存状况[3年 生存率、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肿瘤标志物水平[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 (CYFRA21-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疾病控制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42.86%,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客观缓解率为36.84%高于对照组的23.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研究 组CD3+ 、CD4+ 、NK细胞、CD4+ /CD8+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CD8+ 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 < 0.05);两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研究组OS、PFS均长于对照组(均P < 0.05),且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的CEA、CYFRA21-1、VEGF水 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5);研究组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 厄洛替尼靶向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与卡铂 治疗EGFR驱动基因阳性NSCLC,治疗效果良好,可减少免疫功能损伤,延长晚期NSCLC患者PFS,提升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 良好。
    10  CD13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嵇心悦,蒋敬庭
    2024, 31(12):1242-1247.
    [摘要](9) [HTML](0) [PDF 5.21 M](8)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究 CD133(又称 PROM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 GEPIA网站分析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患者CD133的表达情况,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人胰腺癌组织中PROM1 mRNA表达与 肿瘤干细胞家族基因的相关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技术研究 CD133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 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胰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CD133表达水平的差异,以χ2 检验分析胰腺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与临床病 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CD133不同表达水平的生存差异,以拟合Cox模型评价不同指标 的预后价值。采用风险比(HR)及 95% 置信区间(95%CI)评估 CD133 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死亡风险的关联强度。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CD13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 < 0.05)。胰腺癌组织中PROM1mRNA表达 水平与肿瘤干细胞家族EPCAM、POU5F1、CD24、CD44和CXCR4相关;在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胰腺癌 组织中,CD133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单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OS率在胰腺癌患者年龄[HR = 0.544, 95% C(I 0.299,0.990),P < 0.05]、浸润深度[HR = 0.496,95% C(I 0.292,0.842),P < 0.05]、TNM 分期[HR = 2.148,95% C(I 1.352, 3.412),P < 0.05]、CD133表达[HR = 1.935,95% C(I 1.090,3.433),P < 0.05]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模型分析 显示,患者 TNM 分期[HR = 0.116,95%C(I 0.025,0.551),P < 0.05]、淋巴结转移[HR = 0.392,95%C(I 0.160,0.960),P < 0.05]和 CD133表达[HR = 2.080,95%C(I 1.053,4.106),P < 0.05]可作为预后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癌组织中CD133呈高表 达,且CD133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是胰腺癌免疫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11  靶向线粒体代谢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杨璐,梁蓓蓓
    2024, 31(12):1248-1253.
    [摘要](9) [HTML](0) [PDF 651.06 K](14)
    摘要:
    [摘 要] 线粒体在肿瘤细胞中扮演多重角色,其功能变化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它调控细胞凋亡、氧化还原平衡和信 号转导,与肿瘤干细胞维持、侵袭转移能力和化疗耐药性密切相关,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因其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线 粒体参与了肿瘤细胞不同类型的程序性死亡,包括焦亡、凋亡、铁死亡和铜死亡等过程;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线粒体通过重新调整 细胞能量代谢,使肿瘤细胞能够适应新的微环境。目前,主要的靶向线粒体的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和治疗策略有靶向线粒体膜 电位、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干扰线粒体代谢途径、调节线粒体ROS水平以及影响线粒体自噬过程等。
    12  肿瘤诱导髓源性抑制细胞分化的重要调节器——干扰素调节因子8的研 究进展
    王钰娜,任伟宏,徐群燕
    2024, 31(12):1254-1259.
    [摘要](9) [HTML](0) [PDF 1.02 M](9)
    摘要:
    [摘 要]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群具有未成熟分化特性及强免疫抑制功能的髓系细胞,其在肿瘤组织中 数量显著增加,通过多种途径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和疾病进展。肿瘤诱导MDSC分化并使其在组织聚集的机制复杂,其中干扰素 调节因子8(IRF-8)作为关键的调节因子,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IRF-8属于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可以调控免疫反应、炎 症和肿瘤免疫。在肿瘤诱导MDSC分化的过程中,IRF-8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研究表明其可能通过调控相关信 号通路、与其他免疫调节因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MDSC的分化。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IRF-8在肿瘤诱导MDSC分化中 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其如何与其他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调控哪些关键基因的表达等。这些研究将有助于理解MDSC在肿瘤免 疫中的作用,为开发针对MDSC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恢复或重建机体的抗肿瘤功能。因此,本文探讨了IRF-8作 为肿瘤诱导MDSC分化的重要调节器,其研究进展对于揭示MDSC在肿瘤免疫中的来源、作用机制、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的重 要意义。
    13  探索乳腺癌治疗新途径:靶向脂质代谢的研究进展
    杨劲,张华,王超
    2024, 31(12):1260-1266.
    [摘要](16) [HTML](0) [PDF 660.42 K](20)
    摘要:
    [摘 要]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复发和耐药问题亟须新的治疗方法。脂质代谢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了 关键作用,有望成为乳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目前,靶向乳腺癌脂质代谢的主要策略包括:抑制脂肪酸从头合成、阻断外源性脂 质摄取、靶向特定脂质合成途径的酶和信号分子等。多种靶向脂质代谢药物(如TVB-2640、他汀类等)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显 示出抗乳腺癌潜力。靶向脂质代谢可以增强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效果,有助于克服激素治疗的抗性。但仍然需要解决好药物 的递送、特异性和耐药性等问题。未来研究需深入理解乳腺癌脂质代谢调控机制,开发高特异性的抑制剂,探索联合治疗策略, 实现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整体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
    14  胰腺癌臀部软组织转移经原位疫苗整合模式治疗后完全缓解——案例 分享及文献复习
    曹鑫,杜娟,刘宝瑞
    2024, 31(12):1267-1270.
    [摘要](15) [HTML](0) [PDF 1.63 M](7)
    摘要:
    [摘 要] 回顾1例胰腺癌臀部软组织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在胰腺癌根治术后1年余出现左臀部疼痛,血清CA199水 平显著升高,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胰腺癌臀部软组织转移,十分罕见。结合患者体力状况及既往多线治疗病史,采用了原位疫苗 整合模式治疗,治疗后臀部软组织转移灶消失,达到完全缓解。胰腺癌软组织转移十分罕见,原位疫苗整合治疗模式为这种难治 性多线治疗后的软组织转移灶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