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1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2023 年γδT细胞肿瘤治疗领域重大进展
    赵跃祺,张建民,陈慧,何维
    2024, 31(3):211-2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01
    [摘要](95) [HTML](0) [PDF 1.56 M](84)
    摘要:
    γδT细胞是一类表达γδTCR异源二聚体的特殊固有免疫T细胞。过去,缺乏对其全面系统的基础研究,在其发育、分化、增殖、活化、效应和耗竭等所有环节仍有很多问题尚不清楚。然而,因为成熟的γδT细胞优势定植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肿瘤高发的黏膜组织,能以MHC非限制性的方式直接识别和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其应用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也因此反过来促进了基础研究的深入,取得了一些亮眼的进展。本文对2023 年γδT 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进行述评,主要集中在γδT 细胞肿瘤抗原识别机制、肿瘤微环境中γδT 细胞的功能调控、γδT 细胞抗肿瘤细胞毒活性的机制、新型基于γδT 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协同增效策略四个方面,以期推动γδT 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临床γδT 细胞应用协同增效的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2  白藜芦醇通过下调PRMT5表达抑制肝胆管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侵袭和细胞周期
    沈兴艳,孙象军
    2024, 31(3):219-2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02
    [摘要](54) [HTML](0) [PDF 2.69 M](72)
    摘要: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Res)通过调控PRMT5 表达对肝胆管癌SMMC-7721 细胞增殖、侵袭、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常规培养正常肝细胞LO2和SMMC-7721 细胞,用0、20、40、80 μmol/L 的Res 进行处理,用qPCR法、MTT法、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和WB法分别检测Res 处理后PRMT5 mRNA在LO2和SMMC-7721 细胞中的表达,Res 对SMMC-7721 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细胞周期和凋亡,以及PRMT5、cyclin D1和cyclin E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PRMT5在SMMC-7721 细胞中呈高表达(P<0.01);20、40、80 μmol/L Res 均能明显抑制PRMT5 mRNA和蛋白在SMMC-7721 细胞中的表达(均P<0.01),抑制SMMC-7721 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和侵袭能力(P<0.05),阻滞SMMC-7721 细胞周期于G0/G1 期并促进其凋亡(P<0.01),明显抑制SMMC-7721 细胞中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E1 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PRMT5 在SMMC7721 细胞中呈高表达,Res可有效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RMT5表达相关。
    3  虎杖苷通过Hippo/YAP通路影响甲状腺癌8505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顺铂敏感性
    曹建中,黄金石,丁亚亭
    2024, 31(3):224-2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03
    [摘要](36) [HTML](0) [PDF 4.18 M](72)
    摘要:
    目的:探究虎杖苷通过Hippo/Yes 相关蛋白(YAP)通路对人甲状腺癌8505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顺铂(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8505C细胞,构建其DDP耐药细胞8505C/DDP,用CCK-8法检测0、25、50、75、100 nmol/L 虎杖苷处理8505C和8505C/DDP 细胞的增殖能力,以筛选虎杖苷的最佳作用浓度。将8505C细胞分为对照组、虎杖苷组、空载组、虎杖苷+YAP1过表达组;将8505C/DDP 细胞分为对照组、DDP组、DDP+虎杖苷组、DDP+空载组、DDP+虎杖苷+YAP1过表达组。WB法检测各组8505C细胞中Hippo/YAP通路[YAP1、转录辅激活因子(TAZ)]和EMT(E-cadherin、N-cadherin)相关蛋白,8505C/DDP 细胞中YAP1、TAZ、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凋亡相关蛋白(C-caspase-3、BAX、Bcl-2)的表达。 Transwell 小室和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各组8505C、8505C/DDP 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结果:虎杖苷可显著抑制8505C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明显抑制8505C细胞中YAP1、TAZ蛋白、N-cadherin 的表达(均P<0.05),提升E-caderin 蛋白的表达(P<0.05),显著抑制8505C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而8505C/DDP 细胞对低浓度的虎杖苷具有耐药性(P<0.05);过表达YAP1 则可逆转虎杖苷对8505C 细胞的影响。50 nmol/L 虎杖苷明显抑制DDP 处理的8505C/DDP 细胞中YAP1、TAZ、P-gp、 MRP1、Bcl-2的蛋白的表达(均P<0.05),提升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均P<0.05)并诱导其细胞凋亡(P<0.05),过表达YAP1则可逆转虎杖苷对8505C/DDP 细胞的影响。结论:虎杖苷抑制Hippo/YAP信号通路,从而抑制8505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增强其对的DDP敏感性。
    4  miR-3612靶向SEMA4C调控肝细胞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马思源,张博超,李贤锐,程新悦,浦春
    2024, 31(3):231-2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04
    [摘要](33) [HTML](0) [PDF 8.25 M](77)
    摘要:
    目的:探讨miR-3612 靶向信号素(SEMA)4C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 年5 月至2021 年9月间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的40对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常规培养肝细胞癌Hep3B和Huh7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miR-3612 mimics-NC 组、miR-3612 mimics 组、miR-3612 inhibitor-NC组、miR-3612 inhibitor组、si-NC 组、si-SEMA4C 组、mimics-NC+pcDNA-NC 组、miR-3612 mimics+pcDNA-NC 组和miR-3612 mimics+pcDNA-SEMA4C组,用转染试剂将相应的核酸和质粒转染各组细胞。qPCR 法检测miR-3612 和SEMA4C mRNA 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ep3B 和Huh7细胞中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免疫共沉淀(RIP)实验验证miR-3612 与SEMA4C的结合及调控关系,qPCR 法和WB法检测转染后各组Hep3B和Huh7细胞中miR-3612、SEMA4C 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ep3B和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miR-3612 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ep3B和Huh7细胞中呈低表达(P<0.001),而SEMA4C 则呈高表达(P<0.001),过表达miR-3612 可抑制Hep3B 和Huh7 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vimentin、SEMA4C蛋白的表达,促进E-cadherin 蛋白的表达(P<0.05 或P<0.01 或P<0.001),敲低miR-3612 则促进Hep3B和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SEMA4C蛋白的表达(P<0.05 或P<0.01 或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IP 实验证实miR-3612 与SEMA4C可直接结合(P<0.001),miR-3612 与SEMA4C的表达呈负相关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P<0.001)。敲减SEMA4C能明显抑制Hep3B、Huh7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P<0.05 或P<0.01 或P<0.001),过表达SEMA4C可逆转过表达miR-3612对Hep3B和Huh7 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的抑制作用(P<0.05 或P<0.01 或P<0.001)。结论: miR-3612 通过调控SEMA4C表达影响Hep3B和Huh7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miR-3612有望成为临床肝细胞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5  雷公藤内酯醇通过调控miR-142-3p/HSP70 通路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王进军,崔鹏来,程欣,钱梦悦,曾祥隽,徐子金,王怡帆
    2024, 31(3):240-2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05
    [摘要](33) [HTML](0) [PDF 7.04 M](70)
    摘要:
    目的:探究雷公藤内酯醇(TP)通过 miR-142-3p/HSP70 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MCF-7细胞,将其分为6组:对照组、TP 组、miR-142-3p inhibitor 组、TP+inhibitor 组、miR-142-3p mimic 组和TP+mimic 组,用转染试剂将相应的核酸或质粒转染MCF-7细胞。qPCR 法、EdU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 小室实验、细胞划痕实验、WB法分别检测转染后各组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 mRNA的表达,MCF-7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和HSP7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TP或miR-142-3p过表达能显著促进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 的表达,敲减miR-142-3p则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的表达,TP可逆转由敲减miR-142-3p对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表达的影响;TP、过表达miR-142-3p 均可明显抑制MCF-7 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敲减miR-142-3p 则均可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TP 可逆转由敲减miR-142-3p对MCF-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均P<0.05)。结论:TP可通过调控miR-142-3p/HSP70信号通路,进而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6  茯苓酸通过调控AKT/MDM2/p53 通路影响结直肠癌HCT116 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张美华,赵文睫,李康,曲巧燕,郝建波
    2024, 31(3):247-2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06
    [摘要](45) [HTML](0) [PDF 4.23 M](72)
    摘要:
    目的:探究茯苓酸(PA)是否通过AKT/MDM2/p53 通路影响结直肠癌HCT116 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法:常规培养HCT116 细胞,并将其分为对照组、MK-2206(AKT抑制剂)组、PA低浓度(PA-L)组、PA高浓度(PA-H)组、PA-H+ SC79(AKT激活剂)组。CCK-8 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qPCR 法和WB法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CT116 细胞的增殖活力,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凋亡,迁移、侵袭能力,E-cadherin、N-cadherin 和vimentin mRNA表达以及AKT/MDM2/p53 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PA可明显抑制HCT116 细胞的增殖活力(P<0.05)、克隆形成能力(P<0.05)、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诱导其凋亡(P<0.05),抑制N-cadherin、vimentin mRNA的表达(P<0.05),促进E-cadherin mRNA的表达(P<0.05),抑制AKT、MDM2的磷酸化水平(P<0.05),促进p53 蛋白的表达(P<0.05);AKT抑制剂MK-2206 可模拟PA的作用(均P<0.05),而其激活剂SC79 则可逆转PA的作用(均P<0.05)。结论:PA通过调控AKT/MDM2/p53信号通路来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其凋亡。
    7  同种异体γδ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彦,张亦甜,徐艳,李曼,黎嘉伟,孟令雯,向征,刘冰,尹芝南,吴斌
    2024, 31(3):253-26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07
    [摘要](39) [HTML](0) [PDF 3.30 M](87)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同种异体Vγ9Vδ2 T 细胞回输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珠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 例晚期HCC 患者,从健康供体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经刺激扩增培养获得Vγ9Vδ2 T细胞,经质控放行后予以回输治疗,回输细胞剂量为5×108个/次,每两周一次,回输次数9次以上,治疗后检测患者αβT细胞、B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各亚群比例,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等肝、肾、心功能生化标志物,以及血常规三系(白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4例患者在回输治疗后均显示出对异体Vγ9Vδ2 T 细胞良好的耐受性;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等肝、肾、心功能生化标志物以及血常规三系细胞数量在回输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患者的Tfh1、Tc1、CD127+TEM、HLADR+CD8+ T细胞、CD27- B细胞比例有升高趋势,提示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增强。结论:同种异体Vγ9Vδ2 T细胞治疗晚期HCC有较好的安全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8  基于GINS家族成员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其进行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廖永珍,梁禄,李意,丛丽
    2024, 31(3):261-2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08
    [摘要](43) [HTML](0) [PDF 9.00 M](53)
    摘要:
    目的:基于GINS家族成员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水平对其分型,探究此分型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免疫治疗疗效的有效性,采用TCMOI数据库虚拟筛选可靶向GINS的中药小分子。方法:数据库分析GINS基因组学、胶质瘤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基于GINS家族成员基因表达对胶质瘤进行分型并分析各亚型的预后情况,数据库数据分析各亚型中的基因突变、基因富集、肿瘤纯度和免疫细胞浸润评分,以及与GINS2可能相互作用的中药小分子,最后用qPCR法检测中国人胶质瘤组织中GINS1~4 mRNA的表达水平以验证其与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结果:GINS家族各成员间的基因、蛋白结构和功能相似,胶质瘤组织中GINS 家族成员呈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基于GINS 家族成员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水平的S1、S2 亚型分类能较好地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S1 亚型主要突变基因为CDKN2A/B、EGFR、PTEN 而S2 亚型的突变基因为IDH1、TP53和ATRX,GINS家族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微环境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CD276 和CX3CL1可能是S1亚型胶质瘤患者实施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CHEMBL66033、266935、293914、436859、1594881可能是潜在的靶向GINS2的中药小分子。结论:基于GINS 家族构建的胶质瘤分子分型有助于识别更适合免疫治疗的高风险患者,筛选出的中药小分子可为胶质瘤患者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9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中医药非介入治疗肺恶性肿瘤的辨治规律
    卢思玮,程淼
    2024, 31(3):271-2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09
    [摘要](35) [HTML](0) [PDF 1.80 M](40)
    摘要:
    目的:基于临床病历信息系统,采用数据挖掘方法从真实世界角度分析中医药非介入治疗肺恶性肿瘤的辨治规律。方法:收集2015 年1月1日至2021 年12月3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病历系统中诊断为肺恶性肿瘤的患者病史、刻下症和用药信息,在剔除使用介入治疗手段的病例后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 对高频药物的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病史和刻下症反映的症状进行数据化统计;对统计得到的高频药物和症状信息借助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Apriori 算法对核心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用Web 节点构建关联网状图;借助SPSS Stastistics 23.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19例未进行介入治疗的肺恶性肿瘤患者,中医常见症状为咳嗽、白痰、喘憋、纳差、眠差、痰黏、便秘、乏力、胸闷、气短;药物四气以温药最多;五味以甘味最多;归经以肺经频率最高。关联规则结果显示,二项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为半夏→柴胡、半夏→瓜蒌、杏仁→麻黄;三项关联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为半夏→茯苓、柴胡,杏仁→麻黄、半夏,半夏→杏仁、柴胡,半夏→瓜蒌、贝母。聚类结果聚为3类,依次为肺阴虚证、痰热壅肺证和肺气虚证。结论:中医药非介入治疗肺恶性肿瘤的中医药辨治规律为:聚类证型依次为肺阴虚证、痰热壅肺证和肺气虚证。治疗多用和解少阳、行气止咳平喘和清虚热化痰饮为主,药物以半夏、甘草、黄芩、茯苓、柴胡多见。
    10  γδT细胞识别机制研究进展
    陈怡宁,唐玲,于益芝
    2024, 31(3):277-28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10
    [摘要](38) [HTML](0) [PDF 630.17 K](223)
    摘要:
    γδ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潜力,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和MHC非依赖性使其成为治疗的有力工具。然而, γδT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复杂多样的双向作用,包括产生促进肿瘤生长的IL-17。近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γδT细胞的识别机制,包括Vγ9Vδ1 TCR 对EphA2的识别机制、Vγ9Vδ2 T细胞激活依赖于磷酸抗原(pAg)介导的BTN2A1-BTN3A1蛋白相互作用,以及TCR链介导的Vδ3亚群识别机制。这些发现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例如通过促进EphA2的表达来增强Vδ1T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干预BTN3A1-BTN2A1相互作用来控制Vγ9Vδ2 T细胞的异常活化等。随着对γδT细胞识别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深入理解它们在免疫监视中的角色、优化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和有力支持。
    11  新型免疫检查点分子VISTA的研究进展
    吴昊宇,蒋敬庭
    2024, 31(3):283-2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11
    [摘要](29) [HTML](0) [PDF 824.23 K](49)
    摘要:
    T细胞活化V结构域免疫球蛋白抑制因子(VISTA)是一种新型免疫检查点蛋白,具有与B7家族相似但独特的结构。 VISTA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包括髓系细胞和肿瘤细胞。在肿瘤中,VISTA可能通过调节髓系细胞和T细胞起到免疫抑制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VISTA在多种癌症中表达并与患者预后相关,可能是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已有多种VISTA拮抗剂正在研发中。然而对VISTA分子机制和在免疫治疗中的确切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VISTA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其与配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实体肿瘤的新理论依据。
    12  糖代谢重编程在卵巢癌化疗耐药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周露,阳志军
    2024, 31(3):289-2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12
    [摘要](33) [HTML](0) [PDF 783.97 K](52)
    摘要:
    卵巢癌(OC)是最为致命的妇科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为40%,而化疗耐药是影响O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糖代谢重编程参与肿瘤化疗耐药,其中涉及有氧糖酵解及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酶的过度表达而促进耐药,并且细胞氧化磷酸化状态也与化疗耐药密切相关,目前这些代谢途径中的关键分子已被用做新的药物靶点,并与传统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糖代谢重编程在OC化疗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新型靶向代谢药物及其相关的治疗进展,对探索OC化疗耐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能为OC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13  细菌介导的肿瘤协同治疗策略
    任昊喆,杨铁虹,王静
    2024, 31(3):296-3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13
    [摘要](24) [HTML](0) [PDF 1.40 M](44)
    摘要:
    随着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入,细菌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细菌介导的肿瘤治疗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特异性靶向、诱发抗肿瘤免疫反应等,通过与化疗、放疗等传统疗法的结合,可以提高抗肿瘤疗效,同时降低对宿主的全身毒性。利用基因工程可获得对肿瘤组织更高靶向性的减毒菌株或细菌衍生物,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细菌表面的可修饰性和表面化学偶联的多样性对实现理想载药及多模式抗肿瘤治疗成为可能,尤其是纳米载药体系与细菌结合组装的生物复合纳米递送系统,可克服传统纳米药物靶向性低、难以渗透到肿瘤深部组织的不足。尽管细菌用作抗肿瘤及释药体系的运输载体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细菌在肿瘤区域特异性定植并诱导肿瘤免疫反应的特性以及作为理想药物载体的潜力,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个颇有前景的新范式。
    14  骨肉瘤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陈倩倩,蔡小攀
    2024, 31(3):303-3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14
    [摘要](36) [HTML](0) [PDF 675.38 K](71)
    摘要:
    骨肉瘤是常见且高度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其治疗面临复发和转移的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骨肉瘤靶向治疗药物。该文聚焦于靶向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综述了不同骨肉瘤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潜在的副作用。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肿瘤增殖,但存在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问题。通过对现有药物的分析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并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5  复合原位疫苗模式用于双免疫治疗后仍进展的胸膜间皮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戴娟娟,王晓露,杜诗尧,闵丽梅,齐浩月,卞丽娟,吕佳,陈诗卉,周霞,刘娟,刘宝瑞,李茹恬
    2024, 31(3):310-3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3.015
    [摘要](38) [HTML](0) [PDF 2.83 M](71)
    摘要:
    胸膜间皮瘤是一种相对罕见而恶性度极高的肿瘤,预后较差,虽PD-1单抗与CTLA-4单抗双免疫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但对于双免疫治疗失败的患者仍需探索更佳的治疗模式。原位疫苗是免疫治疗中深受瞩目的一种肿瘤疫苗技术。本研究采用大分割放疗、瘤内注射免疫佐剂以构建复合原位疫苗,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本文报道1例本科室收治的68 岁男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该患者前期经双免疫治疗后仍进展,后采用复合原位疫苗模式治疗,在9周期PD-1单抗应用后观察到经瘤内注射及大分割放疗的目标病灶持续缩小且代谢减低,目前病情稳定。因此,复合原位疫苗模式可为难治性晚期实体瘤患者尤其是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