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1卷第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间皮素靶向药物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机遇与挑战
    王颖,刘宝瑞
    2024, 31(9):841-8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01
    [摘要](92) [HTML](0) [PDF 1.11 M](496)
    摘要:
    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且发展前景广阔的治疗模式。间皮素是一种细胞表面膜蛋白,通过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 在细胞膜上。间皮素在多种恶性实体肿瘤及血液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在少数正常组织的间皮细胞中呈低表达,是一个有潜力 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间皮素的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溶性间皮素已成为多种肿瘤的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应用抗 体药物偶联物和CAR-T细胞治疗等免疫治疗策略,针对间皮素阳性实体瘤进行转化研究并取得了初步进展。本文对间皮素的结 构、体内分布、生物学功能、肿瘤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及其作用、基于核素的靶向成像与治疗策略、抗体偶联药物和CAR-T细胞的 治疗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系统阐述,为进一步探索以间皮素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2  RGD修饰的肿瘤抑素19肽的合成与鉴定及其对肝癌SK-Hep-1细胞增 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王顺,于佳琪,胡月,赵正林,牛淑冬,贾迪,杨超,衣同辉,李淑艳
    2024, 31(9):849-85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02
    [摘要](62) [HTML](0) [PDF 5.13 M](478)
    摘要:
    目的:探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修饰对肿瘤抑素19肽(T-19)抗肝癌活性的影响,比较分析T-19及RGD修 饰的T-19(RGD-T-19)对肝癌SK-Hep-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用Fmoc固相法合成T-19及RGD-T-19,用高效液 相色谱仪和质谱进行分离、鉴定。常规培养SK-Hep-1细胞,用0、50、100、150、200、250 mg/mL的T-19及RGD-T-19分别处理细胞, 分为0 mg/mL(对照)组、50 mg/mL组、100 mg/mL组、150 mg/mL组、200 mg/mL组、250 mg/mL组。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 合实验和Tanswell小室实验、WB法和qPCR法分别检测SK-He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以及环氧合酶-2(COX-2)、基质金 属蛋白酶-2(MMP-2)、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TIMP-2蛋白和MMP-1、MMP-2 mRNA的表达。结果:经 质谱鉴定,用Fmoc固相法合成的T-19及RGD-T-19纯度高。T-19和RGD-T-19均能显著抑制SK-He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 力,抑制 COX-2 蛋白、MMP-2和MMP-9蛋白及mRNA的表达、促进TIMP-1、TIMP-2 蛋白的表达(P < 0.05, P < 0.01, P < 0.001), RGD-T-19的抑制或促进效应均明显强于T-19( 均P < 0.05)。结论:利用Fmoc固相法合成了纯度高、活性好的T-19及RGD-T-19, 两种肽均能抑制SK-Hep-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RGD-T-19作用明显强于T-19。
    3  敲减MET表达对喉癌Hep-2细胞增殖、迁移及5-FU和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张翠红,肖淑芬,张建军,贺占国,范才,马博敬
    2024, 31(9):857-8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03
    [摘要](44) [HTML](0) [PDF 2.53 M](488)
    摘要:
    目的:探究敲减间质表皮转化因子(MET)表达对人喉鳞状细胞癌(LSCC)Hep-2细胞生长、迁移及5-氟尿嘧啶(5-FU) 和顺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人 LSCC 组织中 MET mRNA的表达水平;常规培养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与人LSCC细胞Hep-2、KBV200和TU212,采用qPCR法和WB 法检测16HBE、Hep-2、KBV200和TU212细胞中ME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用LipofectamineTM 3000将MET敲减质粒(si-Met) 和对照质粒(si-NC)转染至Hep-2细胞中,分为空白对照组,si-NC组和si-Met组。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划痕愈合实验分别 检测各组Hep-2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周期分布以及对5-FU和顺铂的敏感性。结果: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LSCC组织中MET mRNA呈高表达(P < 0.05),Hep-2、KBV200和TU212 细胞中 MET 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均明显高于 16HBE 细胞(均 P < 0.01)。敲减MET表达后,Hep-2细胞中ME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 < 0.01或P < 0.001)、细胞增殖活力显著 下降(P < 0.000 1)、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 < 0.000 1)、S期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 < 0.000 1)。敲减MET表达后,不同浓度 5-FU或顺铂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显著升高、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 )均降低(均 P < 0.000 1),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迁移能 力下降(均P < 0.05)。结论:MET在人LSCC组织和细胞中呈高表达,敲减MET可有效抑制Hep-2细胞中MET的表达,抑制细 胞增殖、迁移能力,使其周期阻滞于G1期,增强Hep-2细胞对5-FU和顺铂的敏感性。
    4  SRSF7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石炜业,姚旭,付育,曹依娆,王英泽
    2024, 31(9):864-8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04
    [摘要](44) [HTML](0) [PDF 5.67 M](485)
    摘要:
    目的:探讨富含丝氨酸/精氨酸剪接因子7(SRSF7)对肝细胞癌(HCC)细胞HepG2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 机制。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分析SRSF7在HCC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与患 者预后的关系。常规培养HepG2细胞,用转染试剂将SRSF7 RNA敲减序列(siSRSF7#1和siSRSF7#2)、对照序列(NC)、SRSF7过 表达载体(hSRSF7-oe)和对照载体(hSRSF7-nc)转染至 HepG2 细胞中,实验分为 NC 组、siSRSF7#1 组、siSRSF7#2 组、NC + hSRSF7-nc组、siSRSF7 + hSRSF7-nc组和siSRSF7 + hSRSF7-oe组。通过qPCR和WB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SRSF7 mRNA 和蛋白的表达,MTS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的能力。WB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JAK1/STAT3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SRSF7 mRNA在 HCC组织中呈高表达(P < 0.001),SRSF7 mRNA高表达与HCC患者不良预后有关联(P < 0.05)。敲减SRSF7后,HepG2细胞的 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均P < 0.01)。敲减SRSF7组细胞中JAK1和STAT3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均P < 0.05),同时过 表达SRSF7后,JAK1和STAT3磷酸化水平又明显升高(均P < 0.05)。结论:SRSF7在HCC组织中呈高表达,其可能通过调控 JAK1/STAT3信号通路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5  吉马酮通过FOXO3-FOXM1轴调控甲状腺癌BCPAP细胞的增殖、迁 移和化疗耐药
    王洪涛,马正,单四新,朱坤良,苑留云
    2024, 31(9):871-87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05
    [摘要](35) [HTML](0) [PDF 2.84 M](473)
    摘要:
    目的:探究吉马酮通过叉头盒蛋白 O3(FOXO3)-FOX 亚类 M1 转录因子(FOXM1)信号通路调控人甲状腺癌细胞 BCPAP和多柔比星(DOX)耐药BCPAP细胞(BCPAP/DOX)的增殖、迁移和化疗耐药。方法:常规培养BCPAP细胞,用BCPAP细 胞构建BCPAP/DOX细胞,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吉马酮对BCPAP和BCPAP/DOX细胞增殖的影响。将BCPAP和BCPAP/DOX 细胞分为Ctrl组(空白对照)、sh-NC组(转染sh-NC质粒)、低浓度吉马酮组(0.10 mmol/L)、高浓度吉马酮组(0.15 mmol/L)、高浓 度吉马酮(0.15 mmol/L) + sh-FOXO3组(转染sh-FOXO3质粒),用转染试剂将sh-NC质粒和sh-FOXO3质粒转至相应的BCPAP 和BCPAP/DOX细胞中。用CCK-8法、划痕愈合实验和WB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以及FOXO3、FOXM1、BAX、 MMP-9和多药耐药-1(MDR-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BCPAP和BCPAP/DOX细胞中成功地敲减了FOXO3的表达,低浓度和高 浓度吉马酮均可显著抑制BCPAP和BCPAP/DOX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降低细胞中FOMX1、MMP-9或MDR-1(BCPAP/DOX细 胞)蛋白的表达,提升FOXO3和BAX蛋白的表达(均P < 0.05),与低浓度比较,高浓度吉马酮的作用更为显著(均P < 0.05),敲减 FOXO3后可部分逆转吉马酮对这两种细胞的作用(均P < 0.05)。结论:吉马酮可能通过FOXO3/FOXM1信号通路调控BCPAP 和BCPAP/DOX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BCPAP/DOX细胞化疗耐药性。
    6  ILC2和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iNOS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 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和评价
    王碧辉,朱玥洁,张玉莲,吴雨峰,丁剑冰,陈志芳
    2024, 31(9):878-8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06
    [摘要](34) [HTML](0) [PDF 4.64 M](476)
    摘要:
    目的:研究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在宫颈癌(CC)中的表达,并基于其构建CC发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集2022年5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 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40例CC组织及100例外周血作为CC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子宫肌瘤经CC筛查为阴性的宫 颈组织和100例正常健康个体外周血作为对照组。用多重免疫荧光技术(mIF)及免疫组化染色(IHC)法检测两组组织中ILC2和 MDSC细胞浸润及其相关细胞因IL-13和iNOS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技术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C2和MDSC及 IL-13和iNOS的表达差异;通过Pe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其相关性;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来确定ILC2和MDSC及IL-13 和iNOS是否为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利用R软件建立免疫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值)、Hosmer-Lemeshow 检验、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来分别评估模型。结果:CC组中ILC2及MD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3和iNOS 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且其均呈正相关(均P < 0.05);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C2、MDSC及IL-13、 iNOS均是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基于这些危险因素的CC发病列线图,经过验证提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一定的 临床实用价值。结论:ILC2和MDSC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IL-13和iNOS在CC组织及外周血中均呈高表达,基于这些危险因素 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一定的实用性,为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辅助工具。
    7  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林禹伯,卢柯羽,杨洋
    2024, 31(9):888-8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07
    [摘要](32) [HTML](0) [PDF 4.40 M](46)
    摘要:
    目的:探究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 4(SMC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利用 TIMER、 GEPIA等数据库数据分析SMC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MC4蛋白在 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Cox回归模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GEPIA数据库数 据评估SMC4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MC4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 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 < 0.01),并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均P < 0.05)。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 在乳腺癌组织中SMC4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均P < 0.05);SMC4蛋白的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临床 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 P < 0.05)。SMC4 蛋白低表达组的患者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 SMC4 蛋白高表达组,尤其是在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均P < 0.05),且SMC4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MC4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SMC4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癌诊断与预后评判的潜在标志物。
    8  CCT各亚基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临床预后、肿瘤微环境和 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施晓辉,白云峰,塔拉,白银宝,顾佳慧
    2024, 31(9):895-90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08
    [摘要](31) [HTML](0) [PDF 8.87 M](42)
    摘要:
    目的:探究含t-复合物1的伴侣蛋白(CCT)的8个亚基在甲状腺癌(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TC分期、患者预后、免 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表达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CCT各亚基在TC组织和癌旁组 织中的表达;用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CCT各亚基表达与TC患者预后的关系;用GSEA法分析CCT各亚基的生物学功能;用 TCGA和TIMER2.0数据库数据分析CCT各亚基表达与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化疗药物敏感性、免疫检查点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在 TC 组织中 CCT3、CCT7 和 CCT8 mRNA 均呈高表达(P < 0.01 或 P < 0.001),而 CCT1、CCT2、 CCT5和CCT6B mRNA均呈低表达(P < 0.01 或 P < 0.001);CCT3、CCT6B、CCT8 mRNA的表达与T分期有关联(P < 0.05 或 P < 0.01)、CCT6B mRNA 的 表 达 与 淋 巴 结 转 移 有关联(P < 0.01),CCT5 mRNA 的 表 达 与 远 处 转 移 有关联(P < 0.05), CCT6B可能是TC患者OS的独立预后生物标志物;CCT各亚基mRNA表达主要富集于移植物排斥、补体和干扰素-γ等信号通 路;CCT各亚基mRNA低表达组TC组织的基质、免疫和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 < 0.05或P < 0.01或P < 0.001);CCT各 亚基mRNA表达与TC的基质评分、免疫评分和综合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 < 0.01);CCT各亚基mRNA的表达与CD8+ T细胞和巨 噬细胞浸润均呈正相关(均P < 0.05),多数CCT亚基(CCT6B和CCT7除外)的mRNA表达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呈正相关(P < 0.05 或P < 0.01或P < 0.001),而CCT3、4、7、8 mRNA的表达与CD4+ T细胞浸润呈负相关(均P < 0.05);与低表达组比较,大多数CCT 亚基mRNA高表达的TC患者对索拉非尼、乐伐替尼、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凡德他尼和卡博替尼等化疗药物的 IC50 均明显升高 (P < 0.05或P < 0.01或P < 0.001);TC组织中CCT各亚基mRNA的表达与PD-1、PD-L1、PD-L2、CTLA4、CD80 和 CD86 表达均 有明显关联(P < 0.05或P < 0.01或P < 0.001)。结论: CCT复合物可能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TC的发生发展,进而影响患 者预后,其可成为难治性TC诊断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9  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吴文清,谢聪颖,江龙委,贾绍昌,胡建华
    2024, 31(9):907-9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09
    [摘要](32) [HTML](0) [PDF 884.21 K](51)
    摘要: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PL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行DC-CIK治疗的119例中晚 期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时负载DC的抗原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使用患者自体特异性多肽负载为pDC-CIK 组(n = 21),另一组使用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为DC-CIK组(n = 98)。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效果和治疗 前后甲胎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119例PLC患者 治疗后,pDC-CIK和DC-CIK组两组客观缓解率均为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1%和72.4%(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 、 CD4+ 、CD8+ 、CD56+ 、CD25+ 和CD4+ /CD8+ T淋巴细胞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IL-2、IFN-γ、TNF-α 和IL-6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 < 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2、TNF-α和IL-6的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均P > 0.05),而pDC-CIK组IFN-γ水平显著高于DC-CIK组(P < 0.05)。pDC-CIK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9.84个月,高于DC-CIK组的 46.54个月,但无统计学差异(P = 0.16)。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PLC 患者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 DC-CIK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改善免疫功能,相较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DC-CIK有进一步获益趋势。
    10  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Fli-1的研究进展
    吴昊宇,蒋敬庭
    2024, 31(9):913-91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10
    [摘要](61) [HTML](0) [PDF 616.00 K](121)
    摘要:
    Friend白血病插入位点1(FLi-1)是ETS转录因子家族的关键成员,它不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也在 肿瘤免疫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理解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肿瘤细胞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Fli-1在正常组织和不同肿瘤 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分子结构特点和其作为转录激活因子的管家基因调控的下游基因如GATA-1、FOG-1和VEGF等的表达;同 时探讨了Fli-1在促进不同种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细胞转移和肿瘤相关血管的生成及免疫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意义, 以及Fli-1如何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来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深入研究、理解Fli-1的生物学功能和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 将可能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为肿瘤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11  T细胞耗竭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意义
    李安琦,杨励
    2024, 31(9):918-9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11
    [摘要](43) [HTML](0) [PDF 577.45 K](94)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目前仍无完全治愈的方法。T细胞耗竭是MM的重要特征之一,与 MM的进展、复发以及耐药密切相关。在MM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导致T细胞耗竭,主要包括代谢重编程、细胞因子、转录因子以 及肿瘤相关免疫细胞等方式。MM患者中高比例的耗竭性T细胞(Tex细胞)是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和免疫治疗失败的一个重 要因素。因此,针对Tex细胞的免疫治疗,例如靶向免疫检查点、T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等方式可成为MM的新型治疗 方式。本文综述了T细胞耗竭在MM中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MM的耐药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2  G蛋白偶联受体卷曲蛋白2在肿瘤中的作用
    尹萍,张林杰
    2024, 31(9):924-9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12
    [摘要](48) [HTML](0) [PDF 1.83 M](45)
    摘要:
    卷曲蛋白2(Fzd2)是一种很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在多肿瘤中均异常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Fzd2在肿瘤中的 调控作用与多种Wn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Fzd2和Wnt通路在乳腺癌、肝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中被过度激活,促进肿瘤细胞的增 殖、侵袭及转移。Fzd2还可以诱导肿瘤细胞获得干性,调节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从而促进肿瘤的复发及耐药的增加, 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Fzd2还参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及肿瘤相关血管的生成,进一步促进和加剧了肿瘤的恶化。深入探讨Fzd2 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或突破点,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3  靶向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于方媛,刘丽
    2024, 31(9):931-93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13
    [摘要](51) [HTML](0) [PDF 702.49 K](50)
    摘要:
    宫颈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转移率均较高的妇科癌症。尽管手术、放射、化学治疗在宫颈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 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亟需新的治疗药物。近年研究发现,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转移、耐药等过 程中起关键性作用。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远处转移及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天然化合物如中药白藜 芦醇和黄芩素等及合成化合物如伊曲康唑等均可通过此信号通路发挥抗宫颈癌的作用;非编码RNA和一些蛋白分子均可以通 过此通路影响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研究说明,Wnt/β-catenin 信号途径是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归纳宫颈癌中 Wnt/β -catenin信号途径的作用,以期为宫颈癌的临床研究与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14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肿瘤免疫学研究生实验课程的建设
    胡光丽,刘艳君,朱伟,蒋小滔,侯晓睿,余潇,何玉梅,吴砂
    2024, 31(9):937-9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9.014
    [摘要](40) [HTML](0) [PDF 487.31 K](73)
    摘要:
    肿瘤免疫学是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方向的热点,然而,本科阶段肿瘤免疫学课程内容与科研训练的缺陷严 重影响研究生科研课题的开展。本教学组以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肿瘤免疫学研究的“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先进性、实用性、 可及性”为原则,配合科研诚信与医学伦理教育,从多个角度探索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肿瘤免疫学科研思维与技术的有效路 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此次肿瘤免疫学研究生实验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