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0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免疫类器官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
    王雪婷,高春记,张斌
    2024, 31(8):743-7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01
    [摘要](174) [HTML](0) [PDF 1.51 M](2095)
    摘要:
    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治疗手段,使肿瘤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使肿瘤免疫学研究领域重新焕发生机。 免疫类器官因其能重建肿瘤免疫微环境,模拟免疫细胞的应答机制和相互作用而成为强有力的工具,在肿瘤免疫研究中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免疫器官来源的免疫类器官,肿瘤类器官与免疫细胞共培养的新型免疫类器官模型为肿瘤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新的 途径,可应用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药物筛选、研发肿瘤疫苗及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等多个领域。本文总结免疫类器官的培 养方法与现状,探讨了免疫类器官在肿瘤免疫中的广泛应用,对免疫类器官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 向进行了展望。
    2  “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刘艳粉,秦国慧,王 丹,黄 波,张 毅
    2024, 31(8):752-7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02
    [摘要](258) [HTML](0) [PDF 806.01 K](2316)
    摘要:
    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细胞外囊泡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转化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 疗术”是中国原创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其以肿瘤细胞来源的微囊泡作为载体,包裹或负载临床常用小分子化疗药物,通过 药物靶向递送、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逆转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及促进肿瘤抗原提呈等多重作用机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 伤。历经十余年的抗肿瘤机制探究、临床前评估及临床试验,该技术已成功完成临床转化,获批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推动“载药 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在临床的规范和科学应用,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 疗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细胞外囊泡及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技术和临床专家,经过多次商讨与修订,最终撰写了《“载药囊泡化肿 瘤靶向治疗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本共识就“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该 技术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建议及参考。
    3  单细胞测序揭示Ly6E分子对乳腺癌4T1细胞移植瘤微环境中DC浸润 及功能的抑制作用
    吴越,陈燚婷,朱艳阳,兰海林,周琳琳,张秋玉
    2024, 31(8):759-76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03
    [摘要](128) [HTML](0) [PDF 5.16 M](1727)
    摘要:
    目的:本研究利用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技术(scRNA-seq)初步探索乳腺癌4T1细胞表达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E(Ly6E) 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Ly6e基因敲除小鼠乳腺癌4T1细胞(Ly6E-KO),观 察其和野生型细胞(Ly6E-WT)体外增殖和体内生长能力的差异。流式细胞术分选两类肿瘤组织中的CD45阳性细胞,再进行scRNAseq分析。对于测序结果,首先利用Seurat软件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谱,根据标记基因进行注释;再利用Cellchat和Monocle2软件 分析细胞互作关系和特定免疫细胞的演化轨迹。结果:与Ly6E-WT 相比,Ly6E-KO体外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但体内生长能 力显著降低(P<0.001)。ScRNA-seq分析显示,Ly6E-KO移植瘤浸润DC比例显著高于Ly6E-WT,且DC处于更加活跃的增殖和分 裂状态;三种DC亚群(pDC、cDC1和cDC3)与T细胞均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同时发现,Ly6E-KO肿瘤中浸润T淋巴细胞增殖、活 化及效应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升高,提示Ly6E-KO具有更强抗肿瘤能力。最后,本研究对人类乳腺癌队列的scRNA-seq数据进 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发现。结论:肿瘤细胞Ly6e基因敲除后可通过增加TIME中DC活化及浸润,继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 疫应答。
    4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GARP促进TGF-β/SMAD轴介导食管鳞状细胞癌 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张升华,杨静怡,祁春晖,乔亮,高社干,齐义 军
    2024, 31(8):769-7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04
    [摘要](100) [HTML](0) [PDF 5.02 M](1705)
    摘要:
    目的:阐明牙龈卟啉单胞菌(Pg)诱导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 KEGG分析Pg诱导的ESCC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生物学通路,WB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Pg诱导的ESCC细胞中糖蛋白A重复优 势蛋白(GARP)、TGF-β、pSMAD/SMAD、Snail、Oct4和EMT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ELISA检测TGF-β1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 学法检测ESCC组织中GARP和TGF-β1的表达规律,Transwell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Pg对ESCC的促进作用。结果: ESCC细胞 感染Pg后,TGF-β、Hippo、PI3K/Akt 等信号通路被激活 ;Pg 感染刺激 ESCC 细胞分泌总 TGF-β1和活性TFG-β1的水平升高 (均P<0.01),使SMAD2/3磷酸化并发生核转位,诱导N-cadherin、Snail、Oct4等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由此促进 ESCC 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均 P<0.01)。在 ESCC 细胞中沉默 GARP 表达后,逆转了 Pg 所诱导的上述 ESCC细胞表型变化。Pg丰度高的ESCC 组织中 TGF- β1 和 GARP蛋白表达高于低丰度的ESCC组织,且Pg丰度与TGF-β1、 GARP表达存在正向关联(P=0.001 5)。结论:Pg通过GARP激活TGF-β/SMAD轴促进ESCC细胞发生EMT,进而促进ESCC细 胞的迁移、侵袭和生长,清除Pg或阻断TGF-β信号转导则可阻断上述Pg对ESCC的促进作用。
    5  靶向性CPI-444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对T细胞活性和抗肿瘤效应的 影响
    陈明水,李洁羽,王玲,周智锋,张麟腾
    2024, 31(8):777-7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05
    [摘要](70) [HTML](0) [PDF 4.41 M](1713)
    摘要:
    目的:制备并表征包载CPI-444并偶联CD8抗体的纳米微粒(CNP/αCD8),探讨其对CD8+ T细胞活化、增殖和抗肿瘤 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和EDC/NHS法制备包载腺苷受体A2A(A2AR)特异性拮抗剂CPI-444(C)或香豆素6 (C6)荧光素的纳米微粒并分别在其表面偶联CD8抗体,制得CNP/αCD8和C6NP/αCD8。扫描电镜和NanoPlus粒度测定仪表征 纳米微粒形态和粒径,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和离心法测定纳米微粒的载药量和药物释放情况,荧光显微镜和 流式细胞仪检测CD8+ T细胞内化C6NP/αCD8的情况,流式细胞仪、ELISA和LDH法检测CNP/αCD8对CD8+ T细胞增殖、活化、 细胞毒活性和杀瘤能力的影响。结果: CNP/αCD8纳米微粒为圆形、粒径约150 nm,能有效包载CPI-444和偶联CD8抗体,药物 包封率和CD8抗体偶联效率分别约为60%和53.4%;CNP/αCD8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稳定性,能被CD8+ T细胞内化,抑制A2AR分 子表达。生物学功能实验显示,CNP/αCD8增强CD8+ T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T细胞活化、分泌细胞因子及产生颗粒酶B和穿孔 素,并增强CD8+ 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论: CNP/αCD8纳米微粒能显著增强CD8+ T细胞免疫效应功能,其增强CD8+ T 细胞功能可能是通过抑制A2AR分子的表达起作用。
    6  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4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促进肝细 胞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李巍,徐梓山,马柯,张静雨,胡晓云,贺国洋
    2024, 31(8):786-7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06
    [摘要](90) [HTML](0) [PDF 8.79 M](1728)
    摘要: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4(PXMP4)对肝细胞癌(HCC)细胞迁移和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的影响。 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 HCC 组织中 PXMP4 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在 HCCLM3和MHCC97H细胞中干扰PXMP4,在Huh7和MHCC97L细胞中过表达PXMP4,利用WB和qPCR法验证干扰/过表达 效率。利用CCK-8、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干扰/过表达PXMP4对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 WB法检测干扰/过表达PXMP4或0、5、10和20 μmol/L U0126处理对HCC细胞中N-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细胞外信号调 节激酶(ERK)、p-ERK表达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HCC组织中PXMP4呈高表达(P<0.05)。临床 病理分析发现,PXMP4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联(P<0.05)。在HCC细胞中,干扰PXMP4后抑制细胞增殖、侵袭和EMT进 程(P<0.05);反之,过表达PXMP4后促进HCC细胞增殖、侵袭及EMT进程(P<0.05)。此外,PXMP4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 促进HCC细胞EMT进程,U0126处理同样能够抑制HCC细胞EMT进程。结论:PXMP4在HC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HCC细胞 分化有关联,PXMP4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促进HCC细胞EMT进程。
    7  落新妇苷通过调节HIF-1α/VEGF轴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 管生成拟态形成
    王媛媛,顾玉,刘秋霞,马胜辉,龚志平
    2024, 31(8):796-8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07
    [摘要](57) [HTML](0) [PDF 5.05 M](103)
    摘要:
    目的:探究落新妇苷(AST)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轴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 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ST(0、5、25、50、100、150、200、300 μmol/L)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 采用CKK-8法检测细胞活力。将MCF-7、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AST低剂量(AST-L)组、AST中剂量(AST-M)、AST高 剂量(AST-H)组、AST-H+DMOG(HIF-1α/VEGF通路激活剂)组,EdU法检测AST处理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 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其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Matrigel管型形成实验检测其对细胞VM形成 的影响,WB法检测对细胞中HIF-1α、VEGF、VE-cadherin、E-cadherin、N-cadherin、MMP-2表达的影响。结果:与0 μmol/L AST相 比,5、25、50、100、150、200、300 μmol/L AST处理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AST-L、AST-M、 AST-H组细胞EdU阳性率、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VM管腔数目、HIF-1α、VEGF、VE-cadherin、N-cadherin、MMP-2 表达均显 著下降,而细胞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与 AST-H 组相比,AST-H+DMOG 组细胞 EdU阳性率、细胞 迁移数、细胞侵袭数、VM管腔数目、HIF-1α、VEGF、VE-cadherin、N-cadherin、MMP-2 表达均显著升高,而细胞凋亡率、E-cadherin 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AST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促进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 制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8  卵巢癌中血管生成相关免疫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和肿瘤微环境分析
    吕微,王佳丽,刘天旭,王郁,刘丽华
    2024, 31(8):803-8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08
    [摘要](72) [HTML](0) [PDF 8.72 M](157)
    摘要: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卵巢癌中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免疫基因(ARIG),探讨其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 说明不同预后患者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的潜在差异,为卵巢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分别从TCGA和GEO数据库下 载卵巢癌的转录组数据和生存数据。利用R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鉴定血管生成相关基因与免疫相关 基因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差异表达的ARIG。通过Lasso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通过Cox分析临床特征和风险评分,将样本分 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斥(TIDE)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免疫浸 润、免疫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最后,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手术的卵巢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输卵 管组织85对,通过qPCR和WB法验证五个差异表达的ARIG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 关系,并初步探索其在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通过生信分析筛选出142个差异表达的ARIG,通过Lasso和Cox回归分 析,得到5个基因作为预后基因(PTGER3、SCTR、IGHG1、HSPA8、IGF2),构建了预后风险模型,高风险组患者的预后更差;此外, 不同风险评分的患者在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治疗反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通过qPCR和WB法验证这5个基因在卵 巢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均P<0.01),其中HSPA8表达量最高,且高表达HSPA8与卵巢癌患者FIGO分期晚、组织分级差、淋巴结 转移及腹膜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细胞功能实验证实,HSPA8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1)。结论: 差异表达的5种ARIG能有效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并且与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治疗疗效有关,初步证实其在卵巢中发挥促癌 作用。
    9  DC联合CIK治疗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
    舒艳,何园,张燕,史瑞芳,王竞,汪耔璇,王仲达,朱越,王静,姚露,傅龚博,雷增杰,贾绍昌,江龙委,周晓娴
    2024, 31(8):815-82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09
    [摘要](62) [HTML](0) [PDF 825.97 K](100)
    摘要:
    目的:评价DC联合CIK治疗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3年 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进行自体DC联合CIK治疗的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治疗前后 血清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近期疗效、远期疗效。结果:156例胰腺癌患者中 有 92 例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 CR 0 例,PR 0 例,SD 42 例,PD 50 例,ORR 为 0%,DCR 为 45.65%。外周血 CA199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但有19例患者治疗后下降超过20%。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CD56+ 、CD25+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CD4+ /CD8+ T细胞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2、IFN-γ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TNF-α和IL-6无显著差异(P>0.05)。156例患者mOS为8.53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39%,2年累积生存率为 15%,3 年累积 生存率为15%,没有随访到5年的生存数据。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DC-CIK能使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 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取得一定的客观疗效并可能使患者生存期延长。
    10  单细胞TCR测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戴薇,蒋敬庭,周游
    2024, 31(8):821-82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10
    [摘要](90) [HTML](0) [PDF 631.89 K](471)
    摘要:
    T细胞受体(TCR)序列可作为分辨T细胞特异性的唯一标签,因其多样性的特征,在特定时间内个体循环系统中所有 TCR构成的TCR组库可以反映个体的抗肿瘤免疫状态。单细胞TCR测序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编码TCR双链的基因序 列和表达量等信息,包括获得TCR的α链和β链的配对信息,从而在细胞水平上更为准确地探索TCR组库的异质性,还可结合其 他技术将TCR序列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信息成套配对,精准展现细胞水平上的多角度信息。因该技术具有高通 量、高分辨率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研究,为探索TME中T细胞功能、发展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TCR-T) 疗法、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等提供重要依据,成为重要的筛选工具,期待该技术的发展使更多肿瘤患者受益。
    11  白细胞介素-24抗肿瘤效应及应用策略
    王丹,马正海
    2024, 31(8):827-83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11
    [摘要](71) [HTML](0) [PDF 636.54 K](261)
    摘要:
    白细胞介素-24(IL-24)是一种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减少肿瘤 血管生成,其通过p38 MAPK、PI3K和JAK/STAT等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周期、细胞代谢等关键过程,并有效抑制肿瘤发生、发 展。IL-24独特的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潜力使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IL-24的肿瘤靶向性、毒副作用、递送效率和剂量控制等 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为提高IL-24的治疗效率和靶向性,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和溶瘤病毒载体递送等方 式优化和增强其治疗效果。此外,IL-24与放化疗等抗肿瘤手段联合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 的癌症治疗方案。
    12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马建国,杜晓宇,阎龙
    2024, 31(8):833-8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4.08.012
    [摘要](100) [HTML](0) [PDF 567.22 K](614)
    摘要:
    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其治疗方式一般以手术为主,并辅以放化疗。目前,联合化疗仍是治疗胃癌患者的重 要方式,应用白蛋白纳米技术制备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在提高胃癌患者疾病缓解率和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展现出优 势。该联合治疗方案具有安全性较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胃癌患者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目前 相关研究还相对有限,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数据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笔者阐述了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在胃癌治 疗中的应用现状、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为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