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CAR-NK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刘艳芳,曹雪涛
    2025, 32(1):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01
    [摘要](113) [HTML](0) [PDF 1.07 M](101)
    摘要:
    [摘 要] 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CAR-NK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细胞免疫治疗策略,凭借其高安全性和“现货化”制 备的独特优势,展现出比CAR-T细胞疗法更为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深入论述了CAR-NK细胞的抗肿瘤机制,详细剖析了 其靶向识别机制、固有杀伤活性,以及通过特异性受体优化以增强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的最新进展。对CAR-NK细胞 的多种细胞来源,包括外周血、脐带血、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及NK-92细胞等的优势与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总结了其在肿 瘤免疫微环境中面临的持久性不足、免疫抑制,以及抗原异质性等主要瓶颈,提出了CAR-NK细胞治疗实体瘤的优势、局限性及 未来发展与临床应用的方向。
    2  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关键问题和对策
    陈新峰,刘莎莎,张毅
    2025, 32(1):9-1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02
    [摘要](66) [HTML](0) [PDF 3.13 M](102)
    摘要:
    [摘 要] 自2017年以来,已有12款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CAR-T细胞)产品相继被批准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复发 性/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定亚型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然而,CAR-T细胞疗法在应用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在治疗血液 系统肿瘤中的抵抗、生产周期长、个体化/价格昂贵,在实体瘤中的肿瘤异质性强/抗原逃逸、浸润能力不足、免疫抑制微环境和反应性差等问题。 随着肿瘤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尝试了众多新策略来提升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和普适性。作者根据自身对该领域研究 的认知,针对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关键问题及其应对解决策略进行述评,为未来CAR-T细胞疗法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重要思路。
    3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与挑战
    廖成功,张贺龙
    2025, 32(1):14-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03
    [摘要](88) [HTML](0) [PDF 1.04 M](88)
    摘要:
    [摘 要] 小细胞肺癌(SCLC)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类型,其在全部肺癌病例中约占13%~15%。初治SCLC患者虽然 对化疗和放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容易复发,导致患者生存率较低。2018年以来,随着IMpower133和CASPIAN研究相继成 功,SCLC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广泛期SCLC的一线治疗标准方案。同时,免疫治疗在局限 期SCLC中也取得了初步成功。SCLC的免疫治疗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免疫治疗整体上带来的生存获益有限,缺乏有效的预 测生物标志物,对复发/难治性SCLC缺少治疗手段,SCLC免疫治疗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回顾国内外SCLC免疫治疗临床 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不同类型的免疫治疗药物、生物标志物及新型免疫治疗靶点,探讨SCLC免疫治疗的联合策略和发展前景。
    4  免疫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
    李从文,储以微
    2025, 32(1):24-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04
    [摘要](51) [HTML](0) [PDF 2.34 M](77)
    摘要:
    [摘 要] 免疫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是以免疫细胞为载体,利用细胞固有的趋化作用将治疗药物靶向递送至特定病灶部位, 因其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组织特异性归巢及易穿过生物屏障等多重优势,已成为药物递送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手 段。本文系统论述免疫细胞的载药策略和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作为载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 要优缺点,以及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免疫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和临床转化提供重要参考。
    5  乙酰化修饰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梁楠,敖倩,孙辉
    2025, 32(1):30-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05
    [摘要](55) [HTML](0) [PDF 1.20 M](72)
    摘要:
    [摘 要]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 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各个类型甲状腺癌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细胞周期进程及侵袭能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抑制剂在甲状腺癌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调研近年来相关文献,系统回顾了乙酰化修饰在参与甲状腺癌发生 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一步探讨HDAC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坚实 的理论依据和提出可行的治疗策略。
    6  KHSRP靶向调控JAK1/STAT3信号通路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恶性生物 学行为的影响
    张海峰,王梦瑶,王晓龙,刘洋洋,李丽,韦海涛
    2025, 32(1):38-4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06
    [摘要](70) [HTML](0) [PDF 13.50 M](109)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讨KH型剪切调节蛋白(KHSRP)靶向调控JAK1/STAT3信号轴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细胞增殖、迁移 和侵袭及移植瘤生长与肺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淮河医院确诊的64例AEG组织和癌旁组织 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AEG组织和癌旁组织中KHSRP的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AEG细胞OE-19、TE-7、BIC-1、 FLO-1、SK-GT-4、BE-3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中KHSRP的表达差异。通过慢病毒载体对KHSRP进行敲减和过表达处理, 分别转染 OE-19 与 TE-7 细胞、FLO-1 与 SK-GT-4 细胞,实验分为 sh-NC 组、sh-KHSRP 组和 Vector 组、KHSRP 过表达组(KHSRP 组)。采用qPCR法检测敲减或过表达效率,CCK-8法、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敲减或过表达KHSRP对AEG细胞增殖、迁移和 侵袭的影响。构建小鼠异种移植瘤和肺转移模型,观察KHSRP对移植瘤体内生长和转移的作用。WB法验证KHSRP靶向JAK/ STAT信号通路。细胞拯救实验验证KHSRP是否通过调节JAK1/STAT3信号通路促进AEG细胞的恶性进程。结果:与癌旁组织 相比,AEG组织中KHSRP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 < 0.05或P < 0.01)。细胞功能实验分析显示,KHSRP过表达在体外均显著促进 AEG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 < 0.05或P < 0.0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KHSRP在裸鼠体内具有促进AEG细胞移植瘤生长与肺 转移的作用(P < 0.05 或 P < 0.01)。在敲减 KHSRP 后,JAK/STAT 信号通路中 JAK1、STAT3 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降低,过表达 KHSRP后情况则均反之(P < 0.05或P < 0.01)。细胞拯救实验显示,KHSRP可以逆转敲减JAK1/STAT3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的抑制作用(P < 0.05或P < 0.01)。结论:KHSRP通过激活JAK1/STAT3信号通路调控AEG细胞转移的恶性进程,KHSRP有望 成为AEG临床治疗的潜在靶点。
    7  PTPRD去甲基化通过PI3K/Akt/mTOR通路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迁 移及化疗耐药性
    刘妍慧,高紫玉,任鹏,杜予馨,刘彩霞,邢智伟
    2025, 32(1):48-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07
    [摘要](40) [HTML](0) [PDF 8.14 M](38)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D(PTPRD)去甲基化通过PI3K/Akt/mTOR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化疗耐药性的影 响。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MKN-74、MKN-45和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并检测PTPRD表达。常规培养MKN-45细胞及耐药 MKN-45/5-FU细胞,分别转染PTPRD空载体(NC组、NC/5-FU 组)、PTPRD 过表达腺病毒(PTPRD 组、PTPRD/5-FU组)、shRNA 空载体(sh-NC组、sh-NC/5-FU组)、shRNA-PTPRD慢病毒(sh-PTPRD组、sh-PTPRD/5-FU组)和PTPRD过表达腺病毒 + 10 μmol/L 740Y-P 处理(PTPRD + 740Y-P组、PTPRD + 740Y-P/5-FU组)。MTT法、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细胞自噬实验 检测细胞的自噬水平,WB法检测细胞中EMT和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0、2.5、5、10、20、40 μmol/L的5-aza处 理MKN-45细胞,qPCR法、MTT法检测细胞中PTPRD mRNA表达和细胞增殖活力。结果:PTPRD mRNA和蛋白在胃癌细胞中均 呈低表达(P < 0.05)。与MKN-45组相比,PTPRD组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数量、PTPRD、上皮钙黏素(E-cadherin)、BAX蛋白表达均 增加(均P < 0.05),细胞增殖活力、细胞迁移率、p-PI3K、波形蛋白(vimentin)、p-Akt、p-mTOR蛋白表达均降低(均 P < 0.05), sh-PTPRD 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迁移率、p-PI3K、vimentin、p-Akt、p-mTOR蛋白表达均增加(均P < 0.05),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数 量、PTPRD、E-cadherin、BAX蛋白表达均减少(均P < 0.05);与PTPRD组相比,PTPRD + 740Y-P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迁移率、p-PI3K、 vimentin、p-Akt、p-mTOR 蛋白表达均增加(均 P < 0.05),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数量、PTPRD、E-cadherin、BAX蛋白表达减少(均 P < 0.05)。随着5-aza浓度的增加,MKN-45细胞中PTPRD mRNA表达增加、细胞增殖活力均降低(均P < 0.05)。与MKN-45/5-FU组 相比,PTPRD/5-FU组细胞迁移率、细胞增殖活力均降低(均P < 0.05),sh-PTPRD/5-FU组细胞迁移率、细胞增殖活力均增加(均P < 0.05); 与PTPRD/5-FU组相比,PTPRD + 740Y-P/5-FU组细胞迁移率、细胞增殖活力均增加(均P < 0.05)。结论:PTPRD在胃癌细胞中呈 低表达状态,PTPRD去甲基化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并增强其对化疗的敏感性。
    8  MAT2A抑制剂阻断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及其对下游信号网络的影响
    肖远帆,陈杰
    2025, 32(1):56-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08
    [摘要](44) [HTML](0) [PDF 6.56 M](33)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索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2(MAT2A)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的作用,以及MAT2A抑制剂PF9366对 ESCC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用人ESCC细胞KYSE450、KYSE510、KYSE180和KYSE410及正常食管上皮细 胞(NEEC),通过 ELISA 实验验证 S-腺苷甲硫氨酸(SAM)在细胞中的产生情况。分别用 0、5、10 和 25 μmol/L PF9366 处理 KYSE450、KYSE510细胞,通过ELISA实验、MTS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F9366对ESCC细胞甲硫氨酸(MET)活性和细 胞增殖的抑制效果,采用RNA-seq实验观察PF9366对KYSE450细胞下游促癌信号通路的影响。构建KYSE450、KYSE510细胞 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PF9366对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ESCC细胞中的MET活性显著高于NEEC(均P < 0.01)。 使用PF9366后,KYSE450、KYSE510细胞SAM活性均显著降低(均P < 0.01),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均P < 0.01),其抑制作 用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均P < 0.05)。RNA-seq分析表明,PF9366处理后的ESCC细胞中,有20个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 信号通路被下调。荷瘤小鼠实验表明,PF9366能显著抑制ESCC细胞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均P < 0.000 1)。结论:MAT2A抑制剂 PF9366能抑制ESCC细胞中SAM的产生、抑制细胞增殖并激活下游关键促癌信号网络,提示MET代谢关键酶MAT2A是治疗 ESCC的潜在靶点。
    9  METTL3介导的m6 A修饰调控miR-1224-5p在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 移中的作用
    胡东来,赵梓岐,楚元奎
    2025, 32(1):64-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09
    [摘要](39) [HTML](0) [PDF 6.10 M](36)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究miR-1224-5p在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表达调控机制。方法:选用人前列 腺癌细胞PC3、DU145、LNCaP、22Rv1和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利用qPCR法检测miR-1224-5p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 达。使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 miR-1224-5p 模拟物(mimic)、抑制剂(inhibitor)及相应的阴性对照(NC)质粒转染至 PC3 和 DU145细胞中,qPCR法验证转染效率 ,采用 CCK-8 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转染 miR-1224-5p mimic与inhibitor对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借助SRAMP网站预测pri-miR-1224-5p序列中潜在的N6 -甲基腺 苷(m6 A)修饰位点,通过甲基化RNA免疫沉淀实验(MeRIP)验证预测结果,qPCR法检测m6 A修饰关键调控分子甲基转移酶3 (METTL3)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CCK-8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转染METTL3 siRNA对PC3和DU145细胞增殖和 迁移的影响,qPCR法和MeRIP检测METTL3介导的m6 A修饰对miR-1224-5p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miR-1224-5p在前列腺癌 细胞中均呈高表达(均 P < 0.01)。转染 miR-1224-5p mimic能够促进PC3和DU145细胞增殖、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P < 0.05 或 P < 0.01),转染miR-1224-5p inhibitor能够抑制 PC3 和 DU145 细胞增殖、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P < 0.05 或 P < 0.01)。pri-miR1224-5p具有m6 A修饰位点;METTL3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均P < 0.01),转染METTL3 siRNA能够抑制PC3和DU145 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均P < 0.01);METTL3介导的m6 A修饰能够调控miR-1224-5p的表达。结论:miR-1224-5p受METTL3介导 的m6 A修饰调控,从而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呈高表达,下调miR-1224-5p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
    10  PD-1单抗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疗效和 预后的相关分析
    吕青芳,张鹏,李桂香
    2025, 32(1):73-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10
    [摘要](45) [HTML](0) [PDF 905.64 K](38)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索淋巴细胞亚群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预测及 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接受PD-1单抗联合化疗的50例 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期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总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NK 细胞、总B淋巴细胞、CD4+ /CD8+ T细胞比值等)的数据。治疗2周期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的疗效,分为疾病控制(DC)组和 疾病进展(PD)组。使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近期疗效的关系,采用 Kaplan-Meier法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PD-1单抗联合化疗对NSCLC患者的免疫状态产生了显著影 响,接受免疫联合化疗后,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CD4+ /CD8+ T细胞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 < 0.01),CD8+ T细胞下降。近期疗效 显示,DC组患者血清CD4+ T细胞比例及CD4+ /CD8+ T细胞比值均高于PD组(均P < 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CD4+ /CD8+ T 细胞比值是PD-1单抗联合化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CD4+ /CD8+ T细胞比值变化量AUC为0.820 > 0.5,截断 值为0.15,CD4+ /CD8+ T细胞比值变化量 ≥ 0.15的患者的PFS更长。结论: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 比例、CD4+ /CD8+ T细胞比值可以预测PD-1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预后。
    11  iSEND免疫评分联合LIPI在评估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预后中的价值
    江山,王乐朋,陈大川,岳春芽,蓝楠
    2025, 32(1):79-8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11
    [摘要](42) [HTML](0) [PDF 764.78 K](30)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讨iSEND免疫评分联合肺癌免疫治疗预后指数(LIPI)在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接受免疫治疗预后中 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100例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整理 患者的iSEND免疫评分和LIPI数据,根据iSEND免疫评分和LIPI分别将患者分为3组(不良组、中等组和良好组),运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所有患者和不同组别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运用Cox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预后的风险因 素。结果:在接受免疫治疗后,NSCLC患者的ORR为42.00%(42/100),DCR为82.00%(82/100)。iSEND免疫评分和LIPI不良 组ORR和DCR均最低,良好组均最高,不同组别ORR和DCR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100例NSCLC患者的中位PFS 为7.63个月[95% C(I 7.23, 8.05)],iSEND免疫评分不良组、中等组和良好组的中位PFS分别为4.69、6.58和8.99个月,iSEND免疫 评分良好组的PFS最长,其次为中等组,不良组最短(χ2 =125.391,P < 0.000 1)。LIPI不良组、中等组和良好组的中位PFS分别为 4.54、6.39和8.49个月,以LIPI良好组的PFS最长,其次为中等组(χ2 = 115.707,P < 0.000 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ECOG PS > 1、 远处转移、iSEND免疫评分≥ 2分和LIPI ≥ 2分是影响患者独立预后的风险因素。结论:iSEND免疫评分和LIPI可作为评估 NSCLC免疫治疗预后的良好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2  肿瘤肺转移前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及靶向治疗策略
    杨轩,顾炎
    2025, 32(1):85-9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12
    [摘要](46) [HTML](0) [PDF 749.83 K](39)
    摘要:
    [摘 要] 肿瘤转移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器官选择性,其中肺是常见的转移部位。肺转移与肿瘤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 此,研究肿瘤肺转移前微环境(PMN)的特征和机制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原发肿瘤能驯化PMN的形成以促 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与定植,甚至决定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在肺部,原发肿瘤来源的分泌因子与基质细胞、免疫细胞等之间的 相互作用为肿瘤细胞的定植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基质重塑、免疫抑制、血管生成及通透性增加、代谢重编程为主要特征的 肺PMN。本综述聚焦于肺PMN的形成因素及其促转移机制,探讨了靶向肺PMN在肿瘤转移预测、诊断或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为 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13  肿瘤细胞与CD8+ T细胞状态的缠绕关系决定免疫治疗的动态反应
    薛畅,黄英丹,吴静怡
    2025, 32(1):94-1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13
    [摘要](49) [HTML](0) [PDF 2.30 M](31)
    摘要:
    [摘 要] 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的晚期治疗、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彻底革新了传统的肿瘤治疗模 式。然而,大多数肿瘤患者难以获得长期的免疫治疗反应,这突显了探究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 T细胞在免疫治疗中与肿瘤细 胞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为深入解析肿瘤微环境(TME)中T细胞的作用和功能提供了新 的手段。本文主要综述TME中CD8+ T细胞的异质性特征,深入探讨其在抗肿瘤过程中的状态变化,特别是与时间和空间因素相 关的功能耗竭过程;分析肿瘤中CD8+ T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阐述CD8+ T细胞与免疫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抗肿瘤治疗 中新的有效手段;同时,提出一些关键的未解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设计更精准、更有效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参考和指导。
    14  CHPF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潘强锋,宣兰兰
    2025, 32(1):101-10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14
    [摘要](42) [HTML](0) [PDF 618.41 K](34)
    摘要:
    [摘 要] 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一大威胁。软骨素聚合因子(CHPF) 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关键分子,在硫酸软骨素(CS)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在多种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织中 表达升高。CHPF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发挥其功能,包括调控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转移,参与多个信号转导 通路,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此外,CHPF 还可以通过 CS 及其衍生物间接干扰肿瘤微环境(TME)及肿瘤转移。这些机制使 CHPF在肿瘤的多重调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合评述了CHPF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 进展,为未来的研究工作、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15  肿瘤相关高内皮微静脉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李云康,赵立仙,潘云
    2025, 32(1):107-1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15
    [摘要](47) [HTML](0) [PDF 1.14 M](35)
    摘要:
    [摘 要] 肿瘤相关高内皮微静脉(TA-HEV)是肿瘤组织中的一种特殊血管,作为连接血液系统与肿瘤微环境(TME)之间的通 道之一,具有招募免疫细胞(如CD3+ 、CD8+ T细胞和CD20+ B细胞)浸润肿瘤的重要作用,参与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TA-HEV不 仅促进三级淋巴结构(TLS)的形成,而且是成熟TLS的组成部分,二者在多数情况下共定位,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协同作 用。肿瘤内高密度成熟TA-HEV与多种肿瘤类型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因此TA-HEV在评估肿瘤患者预后中具有潜在价值并可 作为预后标志物。近年来,针对TA-HEV的靶向治疗研究取得了进展,包括MECA-79-紫杉醇-纳米颗粒靶向系统、TA-HEV诱 导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使用,这些策略有望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16  新型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多线治疗后进展的铂耐药性卵巢癌1例及文献复习
    殷姿,邓丽萍,周凡,卢慧,包金枫,朱丽晶,刘宝瑞
    2025, 32(1):115-1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1.016
    [摘要](48) [HTML](0) [PDF 7.61 M](33)
    摘要:
    [摘 要] 铂耐药性卵巢癌(PROC)是卵巢癌进展的必经阶段,患者预后普遍较差。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亟需新的治 疗药物。本文报道1例经多线治疗后进展的PROC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接受靶向间皮素(MSLN)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 RC88治疗后,肝转移灶和肝门部淋巴结明显缩小,骨转移灶范围减小,达到部分缓解。通过总结该患者的病史资料、影像学表 现、基因检测、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病例资料,并对PROC的治疗方法进行文献回顾,探讨RC88治疗作为新药在PROC的应用 前景。靶向MSLN的RC88在PROC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和安全性,能够显著减轻肿瘤负荷,为晚期PROC的治疗带 来了新希望。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