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生物材料的肿瘤防治和器官保护一体化
    钟锐,季珂钦,薛芊,高洁
    2025, 32(3):233-2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01
    [摘要](0) [HTML](0) [PDF 847.69 K](0)
    摘要:
    [摘 要] 在癌症治疗领域,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和放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伴随着不良反应严重、复发率高 和对正常组织损伤严重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生物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肿瘤防治和器官保护一体化的生物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的 热点。根据维度结构,这些生物材料可分为小分子药物、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生物材料、多维度复合材料及活性生物材料等。零 维材料如普鲁士蓝纳米酶、金纳米颗粒可实现抗肿瘤和促修复;一维生物材料纳米管可负载药物并促进创伤修复;二维生物材料如 锂皂土可构建纳米复合体系明胶-锂皂土-多柔比星(GLD),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显著提高;三维生物材料如水凝胶可用于肿瘤 治疗和组织修复。零维生物材料与二维、三维生物材料形成的复合材料可长效缓释零维材料,同时发挥肿瘤防治和器官保护功能。 设计生物材料时需综合考量其优缺点,结合纳米技术和生物工程手段,实现肿瘤精确治疗与器官保护。这些材料通过整合抗肿瘤 药物与组织修复因子,旨在实现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PD-1高表达细菌质膜囊泡的构建及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组织的靶向性评估
    徐秀杰,张静云,范峻晨,蒋灵馨,张娜,郑猛超,龙雨飞,高贵花,颜涛玲,兰天舒
    2025, 32(3):239-2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02
    [摘要](0) [HTML](0) [PDF 5.47 M](0)
    摘要:
    [摘 要] 目的:构建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高表达的细菌质膜纳米囊泡(BMV)BMV-PD-1,评估其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组织 的靶向性。方法:通过质粒转化将PD-1与膜孔蛋白细胞溶素A(ClyA)融合质粒ClyA-PD-1-EGFP转入大肠杆菌BL21 Codonplus,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SDS-PAGE和WB法检测融合蛋白ClyA-PD-1-EGFP的表达。提取质膜并采用挤出法,利用 挤出器制备BMV-PD-1。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粒子跟踪分析(NTA)技术分别对BMV-PD-1的形态、粒径和膜电位进 行检测,用WB鉴定PD-1蛋白的携带情况。采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检测Lewis肺癌LLC细胞对BMV-PD-1的摄取。建立肺癌LLC 细胞C57BL/6J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评估BMV-PD-1的肿瘤靶向性。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结果 显示,质粒ClyA-PD-1-EGFP 被转入BL21-Codonplus 并成功表达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ClyA-PD-1-EGFP在BL21 Codonplus中过表达。WB分析表明,PD-1在细菌中表达且在BMV-PD-1上呈高表达(P < 0.001)状态。NTA和TEM分析表明, BMV-PD-1是一种粒径为(145 ± 14) nm、表面呈负电性的球状囊泡。激光共聚焦成像显示,PD-1高表达能显著提升肺癌细胞对 BMV-PD-1的摄取(P < 0.01),小动物活体成像也进一步证实PD-1高表达能有效提升BMV-PD-1的肿瘤靶向性(P < 0.01)。结 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D-1高表达的细菌纳米囊泡BMV-PD-1,发现PD-1高表达可显著提高BMV-PD-1的肺癌LLC细胞移植瘤 组织的靶向性,为进一步开发以BMV-PD-1为载体的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奠定基础。
    3  负载BMSC来源纳米囊泡的硒化透明质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胶质瘤 GL261细胞的杀伤作用
    张转转,周旋,陈翠敏,张停琳,高洁
    2025, 32(3):247-25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03
    [摘要](0) [HTML](0) [PDF 9.23 M](0)
    摘要:
    [摘 要] 目的:构建纳米囊泡杂化透明质酸水凝胶(ICG-NV@SeHA)并探讨其联合声动力疗法(SDT)杀伤小鼠胶质瘤GL261 细胞的机制。方法:通过挤出法制备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纳米囊泡(BMSC-NV),再将吲哚菁绿(ICG)掺入其中制备 ICG-NV。在EDC存在下用ED对HA进行氨基化,合成AHA,进一步通过亲核加成反应与γ-硒代丁内酯(SBL)连接,合成SeHA。 将AHA、ICG-NV和SBL 溶液混合,发生氧化交联获得ICG-NV@SeHA,对其进行物理表征。用DiD标记ICG-NV和 ICG-NV@SeHA后与GL261细胞共培养12 h,观察细胞内吞情况。用CCK-8法检测ICG-NV和ICG-NV@SeHA与GL261细胞和 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将GL261细胞分为PBS + 超声处理(US)、ICG + US、IVG-NV + US和ICG-NV@SeHA + US组,Calcein-AM/PI染色法和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法分别检测联合SDT对GL261细胞杀伤作用,以及对细胞内活性氧 (ROS)生成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对细胞表面钙网蛋白(CRT)表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对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释放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BMSC-NV,粒径约154.3 nm;ICG成功被包入囊 泡中,包封率为40.6%;氨基成功连接在HA上,接枝率为32.5%。最后成功制备了ICG-NV@SeHA,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其具有疏 松的多孔结构,流变结果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均符合水凝胶特性,且具有剪切变稀特性。细胞实验结果显示,ICG NV可以被GL261细胞有效摄取。CCK-8实验和Calcein-AM/PI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ICG-NV和ICG-NV@SeHA均具有良好 的生物相容性,对GL261和HT22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而ICG-NV + US和ICG-NV@SeHA + US组细胞存活率较 ICG+US组显著降低(P < 0.01或P < 0.001)。ICG-NV + US和ICG-NV@SeHA + US组细胞DCFH-DA探针绿色荧光强度显著高于 PBS、PBS + US和ICG + US组(P < 0.000 1或P < 0.001),反映细胞内产生大量的ROS,且细胞表面CRT表达显著增加(P < 0.000 1), 上清液中HMGB1和ATP 的释放也增多(P < 0.05或P < 0.01)。结论:成功制备具备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可注射性的 ICG-NV@SeHA,生物相容性好,联合SDT能有效杀伤GL261细胞并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治疗胶质 瘤术后复发的新手段。
    4  基于工程化外泌体的抗胰腺癌治疗
    赵士瑾,蔡东昊,陈翠敏,王凯旋
    2025, 32(3):257-2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04
    [摘要](0) [HTML](0) [PDF 672.10 K](0)
    摘要:
    [摘 要] 外泌体作为一种天然纳米囊泡,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和运输能力,能够携带多种治疗性分子,被视为药物递送的优 质载体。目前,工程化外泌体的生产与构建策略,包括选择来源细胞、优化产量的方法、表面修饰与载药技术等,已有了长足的发 展,能够增强外泌体功能并克服天然外泌体的局限性,因而开发出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多种应用。联合声光动力疗法,通过提高携 带光敏剂或声敏剂的稳定性从而增加治疗效果;与化疗药物结合,提高药物稳定性、靶向性和递送效率,降低毒性;协同免疫治 疗,作为癌症疫苗抗原和佐剂,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抗原的摄取;以及用于RNA治疗,有效传递siRNA、shRNA和miRNA等核酸 分子,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工程化外泌体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在未来实现临床转化,推动胰腺癌治疗新策 略的开发。
    5  环境响应性材料一体化抗幽门螺杆菌和预防胃癌研究进展
    宫英丽,李梦凡,张停琳,高洁
    2025, 32(3):264-26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05
    [摘要](0) [HTML](0) [PDF 631.93 K](0)
    摘要:
    [摘 要]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HP归类为1类致癌因子,治疗胃 癌和根除H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根除HP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然而,传统的抗生素治疗策略正面临着耐药性增加 和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挑战,这促使科研人员寻求新的治疗策略。环境响应性生物材料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能够根据 体内环境的变化智能地调节药物释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环境响应性生物材料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如pH响应、 酶响应、光响应、超声响应和磁响应等,有效杀灭HP,同时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胃肠道黏膜。此外,环境响应性生物材料在中和胃 酸、抑制脲酶活性、破坏细菌膜和生物膜、以及激活自噬机制以清除胞内菌等抗HP机制中都有潜在应用前景。本文对环境响应 性生物材料在HP治疗和预防胃癌的发生中的机制和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述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6  早期肝癌相关抗原CTAG1A在肝细胞癌组织与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细胞 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鉴定
    刘傅言,危晏平,付靖波,李亮,王红阳
    2025, 32(3):270-2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06
    [摘要](0) [HTML](0) [PDF 5.56 M](0)
    摘要:
    [摘 要] 目的:肝细胞癌(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早期HCC诊出率低,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预后极 差,因此亟须探索有效的HCC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干预治疗靶点。癌症/睾丸抗原1A(CTAG1A)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且具有 强免疫原性,但其在HCC中的表达特性及免疫原性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鉴定HCC组织和细胞中CTAG1A的表达趋势和免疫 原性,为HCC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方法:通过转录组芯片筛选10对极早期HCC (BCLC 0期HCC)肿瘤与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谱。利用RT-qPCR在独立大样本(BCLC 0、A、B、C期HCC组织及癌旁组织, n = 149)及多种肝癌细胞系中验证CTAG1A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IEDB数据库的TepiTool和Swiss Model)预测 CTAG1A的MHC-Ⅰ型和MHC-Ⅱ型抗原表位。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候选肽段,经HPLC纯化及质谱验证后,使用IFN-γ酶联 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9例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各个肽段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临床样本来源于2015至 2022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HCC患者,所有样本的采集使用均获患者知情同意,并经东方肝 胆外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EHBHKY2015-01-017),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伦理规定严格执行。采用SPSS 30.0软件进行统 计学处理,通过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转录组芯片筛选结果显示,CTAG1A在极早期HCC(BCLC 0期HCC)中表达显 著上调(|FC| = 99.16,P < 0.000 1),临床独立样本验证显示其在各分期HCC中均呈现出高表达趋势且在早期HCC中呈现出较佳的 诊断效能(BCLC 0期HCC AUC = 0.6893,敏感性 = 85.71%;BCLC A期HCC AUC = 0.8229,敏感性 = 83.33%);进一步的分析结 果显示,CTAG1A在多种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相对正常肝细胞系(P < 0.001)。与甲胎蛋白(AFP)相比,CTAG1A在 BCLC 0期和A期HCC中的诊断效能更优(AFP在早期HCC中ROC曲线分析无显著差异,P > 0.05)。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发现 CTAG1A含8个MHC-Ⅰ型和4个MHC-Ⅱ型抗原表位。IFN-γ ELISpot实验显示,12条合成肽段能不同程度地诱导HCC患者 PBMC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结论:CTAG1A在HCC早期即显著高表达,且具有多表位免疫原性,可能能够激活CD8?和CD4? T细胞,提示其具有作为HCC免疫治疗靶点的潜力,可望为开发基于mRNA疫苗或过继性细胞疗法的联合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 的方向。相较于AFP,CTAG1A在早期HCC中展现出更优的诊断效能,提示其作为HCC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能。
    7  圣草次苷通过抑制STAT3/GPX4通路诱导食管癌KYSE30细胞铁死亡
    江蒲,张娜,高坤,靳晶
    2025, 32(3):281-2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07
    [摘要](0) [HTML](0) [PDF 5.43 M](0)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讨圣草次苷对食管癌KYSE3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基于铁死亡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食管癌 KYSE30细胞分为8组:对照组(常规培养)、RSL3组(用3 μmol/L铁死亡诱导剂RSL3处理)、圣草次苷组(用75 μmol/L圣草次苷 处理)、圣草次苷 + Fer-1组(用5 μmol/L铁死亡抑制剂Fer-1 + 75 μmol/L圣草次苷处理)、Fer-1组(用5 μmol/L Fer-1处理)、oe-NC 组(转染空白载体对照)、oe-STAT3组(转染STAT3过表达载体)、oe-STAT3 + 圣草次苷组(转染STAT3过表达载体后,用75 μmol/L 圣草次苷处理)。采用CCK-8法、EdU掺入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检测细胞内铁死亡相关指 标的水平,WB法检测STAT3/GPX4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构建KYSE3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圣草次苷及Fer-1对移 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圣草次苷能够抑制KYSE30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增加活性氧(ROS)、丙二醛(MDA)、Fe2+水平,降低谷 胱甘肽(GSH)水平(均P < 0.05),并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这些作用能够被Fer-1所逆转(P < 0.05)。STAT3过表达可消除圣草 次苷对铁死亡的诱导效应及其对STAT3/GPX4通路的抑制作用(P < 0.05)。结论:圣草次苷能够通过抑制STAT3/GPX4信号通 路来诱导食管癌KYSE30细胞铁死亡,从而在食管癌中发挥显著的抗肿瘤效应。
    8  甘草次酸通过β-catenin/TCF4通路抑制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的恶 性生物学行为
    佘茁萃,吕烈洋,吴迪,尚姝贤,吕俊
    2025, 32(3):288-29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08
    [摘要](0) [HTML](0) [PDF 5.87 M](0)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调节β-连环蛋白(β-catenin)/转录因子4(TCF4)信号通路对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增 殖、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HCC细胞SMMC-7721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 L-GA、M-GA、H-GA组(50、100、200 μmol/L GA)、GA + LiCl组(200 μmol/L GA + 40 μmol/L β-catenin激活剂LiCl)。采用平板克 隆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GA对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细胞凋亡的影响,WB法检测GA对SMMC 7721细胞中β-catenin/TCF4通路蛋白(β-catenin、TCF4)和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影响。构建SMMC-7721细 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GA对荷瘤裸鼠移植瘤生长及β-catenin、TCF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GA、 M-GA、H-GA组SMMC-7721细胞克隆数、迁移和侵袭数、β-catenin、TCF4、vmentin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 < 0.05),细胞凋亡 率、E-cadherin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 < 0.05);与H-GA组相比,GA + LiCl组细胞克隆数、迁移和侵袭数、β-catenin、TCF4、vimentin 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 < 0.05),细胞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 < 0.05)。荷瘤裸鼠模型实验显示,GA组裸 鼠移植瘤质量和体积、β-catenin和TCF4蛋白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GA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 殖、迁移、侵袭和EMT进程,进而抑制HCC的进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β-catenin/TCF4信号通路实现的。
    9  积雪草苷通过cAMP/PKA/CREB信号通路抑制肝细胞癌Huh7细胞的 恶性生物学行为
    刘志超,党同科,满高亚,陈鹏
    2025, 32(3):294-3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09
    [摘要](0) [HTML](0) [PDF 4.48 M](0)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ASI)是否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环磷酸腺苷反应成分结合蛋白(cAMP/PKA/CREB)信号 通路调节肝细胞癌Huh7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法:MTT筛选合适的ASI及时间后,将Huh7细胞分为对照组、ASI低剂量组 (ASI-L组,20 μmol/L ASI)、ASI中剂量组(ASI-M组,40 μmol/L ASI)、ASI高剂量组(ASI-H组,80 μmol/L ASI)及ASI-H+Forskolin 组(80 μmol/L ASI+100 μmol/L cAMP激活剂-Forskolin),按照上述分组处理48 h后,MTT及细胞克隆实验检测Huh7细胞增殖; Transwell实验分析Huh7细胞迁移、侵袭变化;膜联蛋白V-FITC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变化;ELISA实验、WB法检测Huh7细 胞的cAMP分泌水平及p-PKA、p-CREB蛋白的表达水平;将Huh7细胞经皮下注射于裸鼠右腹部,建立肝癌异种移植模型,以5、 15和45 mg/kg的ASI灌胃干预4周,分离肿瘤组织并称质量。结果:以接近IC50 的40 μmol/L ASI处理48 h为合适的浓度和时间。 ASI-L组、ASI-M组、ASI-H组Huh7细胞增殖及克隆数、迁移数、侵袭数、cAMP水平、p-PKA/PKA和p-CREB/CREB表达均显著低 于对照组(均P < 0.05),而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5);ASI-H+Forskolin组Huh7细胞增殖及克隆数、迁移数、侵袭 数、cAMP水平、p-PKA/PKA、p-CREB/CREB 表达均显著高于ASI-H组(均P < 0.05),而Huh7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ASI-H组 (P < 0.05);在裸鼠移植瘤实验中,5、15和45 mg/kg ASI处理组的移植瘤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ASI可通过 下调cAMP/PKA/CRE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抑制Huh7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促进其凋亡,以及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10  宫颈产生黏液复层上皮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组织及分子病理特征
    刘雅玲,黄献,王菲,胡泉泉,宣兰兰
    2025, 32(3):301-30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10
    [摘要](0) [HTML](0) [PDF 8.38 M](0)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究浸润性复层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癌(ISMC)的临床组织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 至2024年4月间安徽医科大学安庆医学中心/安庆市立医院及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的病理数据库的11例ISMC 和4例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SMILE)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阿利新蓝(AB)/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分子学检测及 PD-L1表达情况。结果:ISMC患者多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细胞质内含有黏液的细胞呈复层排列,周围呈栅栏状,肿瘤细胞 可呈印戒样或胞质透明。ISMC不仅存在单纯型,也可呈混合型。ISMC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特性。CK7、p16,p40和(或)p63 表达呈癌巢周栅栏状阳性或局灶表达。AB/PAS染色阳性。人乳头状病毒(HPV)检测结果:ISMC中HPV16/18阳性(1/4),术前 检测出HPV16/18阳性(4/6);SMILE组织中HPV阴性。ISMC均表达PD-L1。成功随访8例ISMC患者,时间4~39个月(平均20.50 月),4例SMILE患者,时间1~25个月(平均8.25月),随访患者均存活,1例ISMC术后出现多脏器转移。结论:ISMC具有独特的 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表现为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所有ISMC均呈PD-L1阳性,提示所有患者均可从PD-L1免疫治疗中 获益。
    11  NLR、PLR、LMR及PNI对晚期肝细胞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临床疗效 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刘全义,杨逸鑫,徐磊,古云,沈磊
    2025, 32(3):309-31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11
    [摘要](0) [HTML](0) [PDF 1.62 M](0)
    摘要:
    [摘 要]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及预后营 养指数(PNI)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 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使用IC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85例晚期HCC患者的一般临 床资料、治疗前患者的NLR、PLR、LMR、PNI、临床疗效及预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NLR、PLR、LMR、PNI的最 佳截断值,以此将患者分成高、低2组。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各指标对患者OS的影响。结果:低NLR组、低PLR组、高LMR组、高PNI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分别高于高NLR组、高PLR组、低 LMR组和低PNI组(均P < 0.05)。低NLR组、低PLR组患者OS率均分别显著高于高NLR组、高PLR组(均P < 0.05);高LMR 组、高PNI组患者OS率均分别显著高于低LMR组和低PNI组(均P < 0.05)。NLR ≥ 1.94、男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晚期HCC患 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结论: NLR ≥ 1.94、男性、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是影响患者疗效、预后的危险因素,NLR ≥ 1.94 评估晚期HCC患者免疫联合靶向的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2  靶向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赵果,简爱文,王书航,李宁
    2025, 32(3):316-32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12
    [摘要](0) [HTML](0) [PDF 626.22 K](0)
    摘要:
    [摘 要]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是肿瘤微环境(TME)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TAN具有促肿瘤和抑制肿瘤两种类型,分为抗肿瘤的N1型和促肿瘤的N2型。一方面,TAN通过释放多种促炎、免疫调节和血管 生成因子等,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肿瘤细胞来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生、进展和转移。此外,TME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 及其他细胞的旁分泌信号又会负调控TAN的极化。这种双向调控的产生与其本身的异质性和可塑性有关。因此,通过调控 TAN的促瘤作用,放大抑癌作用杀伤肿瘤,是一种极具希望的肿瘤治疗策略。本综述讨论了TAN在TME中的复杂双向调控作 用,并重点介绍了中性粒细胞靶向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策略。
    13  不同肿瘤中AKR1B10的表达与作用
    蒋堃,曹德良,吴萍
    2025, 32(3):323-3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13
    [摘要](0) [HTML](0) [PDF 2.06 M](0)
    摘要:
    [摘 要] 肿瘤是全球第二大死因,长期以来肿瘤的防治一直是世界生物医学研究和实践中的重点。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 B10(AKR1B10)是是AKR1B亚家族的重要成员。作为一种多功能酶,其主要在消化道(如结肠、小肠和胃)的正常上皮组织中表 达,在非消化道组织中呈阴性或低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尤其是在实体肿瘤如肝细胞癌中表达上调,并显示出与肿瘤发生、发 展和预后相关的特性,是一种可靠的血清标志物。然而,关于AKR1B10在肿瘤中作用的信息有限且零散。因此,在进一步了解 AKR1B10的功能及其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跨地区、大规模的临床样本数据评估AKR1B10水平,有望在临床工作上发挥 AKR1B10潜在的应用价值,助力个性化临床诊治与精确医疗的发展。
    14  抗体药物偶联物差异化研发策略
    李栋
    2025, 32(3):331-3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14
    [摘要](0) [HTML](0) [PDF 3.01 M](0)
    摘要:
    [摘 要]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抗体特异性识别与毒素精准递送的协同作用,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本文系 统梳理ADC五大核心要素(靶点、抗体、连接子、毒素、偶联方式)的差异化研发策略,重点解析:(1)新型靶点(如肿瘤微环境相关 抗原)的挖掘策略;(2)抗体工程化改造(如亲和力优化、亚型选择、小型化设计)的创新路径;(3)连接子动态释放机制(提高亲水 性和膜渗透性)的技术突破;(4)毒素特性(低疏水性、强旁观者效应、高血浆稳定性及高单体ADC含量)的优化方向;(5)定点偶 联技术(糖基化位点改造、非天然氨基酸引入)的均质性提升方案。同时,从下一代创新ADC的布局出发,揭示ADC通过要素间 协同创新实现治疗窗口拓宽的核心逻辑,为下一代ADC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15  消化系统肿瘤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徐斌,蒋敬庭
    2025, 32(3):338-34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5.03.015
    [摘要](0) [HTML](0) [PDF 1.40 M](0)
    摘要:
    [摘 要] 消化系统肿瘤因早期诊断率低、异质性高,加之治疗仍以手术、放化疗为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患者预后欠佳。虽然 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应用为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仅有部分患者对治疗产生响应。目前,过继 性细胞免疫疗法(ACT)在抗肿瘤治疗领域不断创新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在了解ACT治疗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其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及优化方案,有望为消化系统肿瘤ACT治疗提供参考,并形成 新的策略。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